改革生態機制 更好惠及百姓
東南網1月16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謝婷 通訊員 雷順號 陳曉星 楊志慧) 蘇品德(福鼎市桐山街道菇嶺村村民):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提到,重視加強生態立法工作,從法制上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吹竭@里,我深受鼓舞。自從福鼎出臺生態補償辦法后,“十五小”企業(即國務院明令取締關停的15種重污染小企業)全部關停搬遷了,村子又恢復了山清水秀的模樣,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我希望兩會繼續關注調整優化生態補償,綜合考慮上游地區,提高分配權重,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補助力度。 (背景:2010年6月,福鼎出臺《福鼎市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暫行辦法》,讓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獲取相應的經濟補償。辦法明確,根據人口、土地面積、森林面積、水源保護區面積、重點流域面積等5項指標進行評估,分配上游鎮村的補償額度,菇嶺村得到了每年15萬元的補償。這筆錢有效改善了受償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意識顯著增強。) 李祥(廈門大學派駐柘榮縣乍洋鄉石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這兩天省兩會代表委員提到的“因地制宜、建設美麗福建”的相關發言令我深有觸動。這兩年來,我們村正是整合了生態和地理優勢,讓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水”,但在平衡生態保護和發展旅游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惑。希望省兩會能關注旅游新業態的發展,代表委員能就如何擴大生態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提出更多建議。 (背景:石山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田園風光,有平地面積3000多畝,四周千米高山環抱,具有盆地小氣候條件。2011年來,該村開發了“九龍井”景區,委托廈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教授編制《石山洋“世外桃源”生態旅游規劃》,并打造了柘榮縣千畝高優農業示范園區,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打造以果蔬花卉為配套的組團式生態休閑觀光現代農業,獲得省級生態村、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等榮譽。) 彭宜斌(建寧縣富強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有關省兩會的報道中提到,只有有質量和效益的速度,才能可持續,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對此,我感觸很深。這兩年,我們公司一直牢記“生態經”,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依靠新科技支撐,實現污染零排放。我希望省兩會能關注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代表們能多獻言獻策,促進政府出臺更多產業扶持政策,用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和環境改善。 (背景:富強石材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營造綠化和防止回填土的水土流失,確保排水暢通。根據礦山的特點,公司安裝了3套污水處理系統,切割、磨光所造成的廢水被集中起來,經沉淀后,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可循環再利用。同時,將生產后的下腳料,無償供應給村民用于建房做地基或鋪路。對切割產生的石粉,制作成環保磚,能為企業創利上百萬元。) 林福財(長泰縣陳巷鎮山重村村民):這兩天,我一直在關注省兩會報道。報道中提到的“努力推進‘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令我這個返鄉的創業青年備受鼓舞。這幾年來,政府不斷挖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讓我們成功地在鄉村開起飯店、農家樂,在家門口就能賺錢。今年,我們村計劃通過合作社流轉土地,移植和保護山重村和后坊村的20年青梅老樹,發展青梅酒、青梅觀光采摘和深加工產業,屆時村民們的就業機會就更多了。 (背景:2012年,山重村與專業公司簽訂旅游景點規劃協議,以生態農業為軸線,以鄉村生活體驗為載體,以旅游休閑娛樂為主題,全力打造花園、樹園、果園、田園、菜園、家園、學園、樂園、食園和牧園的“美十園”。鄉村旅游的發展給村民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不少人通過開民宿、農家樂、自摘果園等發家致富。) |
- 2014-01-15三明建寧老人吳清秀老年大學里舉辦個人剪紙展
- 2013-09-12三明建寧:加快建設汽車北站
- 2013-09-04三明建寧:一個山區小縣的生態經
- 2013-08-23三明建寧:一把火燒了一大片木房
- 2014-01-02三明建寧留守兒童 “親情屋”里過節
- 2013-09-25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錚 到建寧縣開展“四下基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