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大源村茶樹菇“造血”基地盤活一貧困村
村民展示茶樹菇菌袋 報業集團領導參觀茶樹菇基地 東南網1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易福進 黃智敏/文 黃少毅/圖)當從村里的茶樹菇基地領到7000余元工資時,余增鳳、黃雙珠等5名低保戶格外激動。因為,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領工資。 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正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為千年古村——泰寧縣大源村打造的茶樹菇“造血”基地。 2012年5月,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被確定成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重點幫扶掛鉤村后,按照“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思路,海峽導報社先后捐款60萬元,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為貧困村打造百萬袋茶樹菇基地。 去年,茶樹菇基地投產第一年就獲得豐收,產值超過160萬元,為貧困戶等發出30余萬元工資,利潤超過40萬元。今年,茶樹菇基地還將擴大生產,大源村不僅脫貧“夢圓”,也將走上致富路。 而大源村的這一扶貧模式,日前也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經濟日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 “輸血”變“造血” 茶樹菇基地首年賺40萬 大源村的村口,一個位于溪邊、占地20余畝的大棚格外顯眼。這里的27個大棚,放滿了菌袋,這正是用于幫扶大源村脫貧的百萬袋茶樹菇基地。 “首批60萬袋,約產4萬斤干茶樹菇,每斤售價約為40元,已被搶購一空。”大源村支部書記嚴建華喜上眉梢,他說,在投產的第一年,基地已產生40萬余元的利潤。 而在2012年5月,那里還是一片荒地。在大源村被確定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的重點幫扶掛鉤村后,荒地上成功建起了基地。 作為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的子報,根據集團的統一部署,海峽導報社具體承擔大源村的扶貧任務。2012年6月19日,海峽導報社主要領導帶隊,前往大源村著手開展扶貧調研工作。 通過走訪貧困戶和開座談會,與村民一道尋思發展方向、尋找脫貧路子,海峽導報了解到大源村向來有種植茶樹菇的歷史,這里氣候適宜、資源豐富,村里還有幾位種菇能手。在與縣、鄉、村干部及村民們商量后,確定把發展茶樹菇作為扶助解困的項目加以落實,并提出了成立互助社,共同克服生產資金、技術、市場難題,走規模化生產茶樹菇思路。 這一項目設想得到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批準后,海峽導報社立即撥出30萬元專款,給大源村用于種植茶樹菇搭建大棚專用資金。為盡早啟動茶樹菇生產,海峽導報又多次派人員從廈門奔赴泰寧,與縣、鄉、村干部多次協商項目配套工作,最終促成茶樹菇基地快速投產。 貧困村被“盤活” 許多村民第一次領工資 目前,茶樹菇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也正是這個從資金、技術、銷售等一環接一環的“造血”幫扶模式,大源村被“盤活”了。“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紛紛到基地來打工。”嚴建華告訴導報記者,原來,多數貧困戶只能在村里干些農活;現在,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一天勞務費約為70元。 裝袋、拌料、滅菌、消毒、下架、上架,從基地建設到投產,貧困戶、低保戶及村里的其它村民積極出工出力。一年下來,基地為村民們發出的工資,超過30萬元。這也讓他們首次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今年60多歲的貧困戶林戴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腦殘的兒子使其背負沉重的家庭貧困壓力。一輩子好面子的她喃喃地告訴導報記者,去年夫妻倆從基地獲得的勞動收入超過1萬元。 村民嚴光亮、黃雙珠夫婦因弱智女兒而陷入貧困之中。其中的黃雙珠是一輩子從未賺過一分錢的村婦,是村里的低保戶,來基地幫工,前后賺了七八千元。這可是她人生的第一筆工資,大大提升了她的生活自信心。 導報記者獲悉,不僅黃雙珠,余增鳳、余水榮、肖名榮、林戴香等幾位村民,也靠自己的勞動從基地領到了人生的第一筆工資,當年就實現脫貧。 基地 再擴建村民將走上致富路 去年年底,海峽導報社再次捐款30萬元,扶助茶樹菇項目擴大規模。 正是得益于這筆捐助,如今,基地的竹架菇棚,從原來的22個增加到27個,茶樹菇種植規模也從原來的60萬袋增加到120萬袋,產值將突破200萬元。 第一年,由于資金和承擔風險原因,茶樹菇基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年底合作社在扣除成本的情況下,抽取利潤的30%返還農戶。“今年,我們準備將菇棚分給農戶自己負責管理、生產,合作社負責育種、產品銷售這‘兩頭’工作。”大源村村長戴鐘平說,這可以進一步激發農戶種植茶樹菇的積極性。 借此“分包”,茶樹菇基地將讓許多村民嘗到脫貧致富的甜頭,最終實現“建一個產業、富一村群眾”的目標。“相信,這一基地不僅可助貧困戶脫貧,也將帶領他們走上致富之路。”戴鐘平說,海峽導報社援建百萬袋茶樹菇基地后,周邊5個鄉鎮多次前來學習、取經,紛紛加入種植茶樹菇的隊伍。 聲音 基地幫扶成效超乎預期 作為大源村百萬袋茶樹菇基地的項目總負責人,新橋鄉黨委書記饒求翔說,這個幫扶基地的成效超乎預期。不僅為大源村村民提供了穩定的致富渠道,也初步實現了“建一個產業、富一村群眾”的目標。 “從2012年冬季茶樹菇種植過程開始,每天經常有20多名大源村貧困戶、低保戶的村民在基地上班,有的月收入甚至超過了兩千元。”饒求翔說,正是在基地的帶動下,村民的勞動積極性被帶動起來。這一好項目得到了大源村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最終實現了當年扶貧、當年脫貧的好效果。 饒求翔透露一個細節,在海峽導報社的大力幫扶下,四面八方也紛紛前來幫援大源村。在生產繁忙季節,勞動力缺少時,縣領導也帶領干部和其它志愿人員前來支援。 下一步,大源村將依托合作社,引導帶動更多農戶栽培茶樹菇、香菇等食用菌。 心聲 馬上脫貧爭取“馬上致富” 今年46歲的村民嚴建星告訴導報記者,以往,大源村村民種植茶樹菇苦于有技術沒有本錢。 “報社出面幫忙聯系信用社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重新站起來的許多村民,現在也有擴大種植茶樹菇的想法。”嚴建星說,自己去年就種了4萬多袋茶樹菇,實現了數萬元的收入。 嚴建星說,報社援建的茶樹菇基地,已經讓不少貧困戶“馬上脫貧”,大家重拾信心。 現在村里還有不少剩余勞動力,大家在種竹筍之余,就近在村里打工的積極性很高,這也是村里一筆寶貴的勞動力財富。為此,嚴建星說,自己已賺了“第一桶金”,正準備承包更多大棚,有機會還會再建大棚,吸引更多村民前來就業,爭取一起“馬上致富”。 |
- 2013-12-12泰寧茶樹菇“育”出家庭農場夢
- 2013-09-24泰寧新橋發展茶樹菇幫扶計生母親
- 2013-09-12寧化中沙——計生戶“抱團”發展茶樹菇
- 2013-05-10建寧大棚種植茶樹菇畝產上萬 發展前景廣闊
- 2013-05-07大豐收李家湯里喝出煙頭 回應:顏色太像茶樹菇
- 2013-03-21泰寧:茶樹菇“造血工程”架起脫貧致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