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土樓》劇照 本報記者 林熙攝
以文化釋放土樓魅力
《土樓神韻》的成功,是永定“文化舞動土樓”嘗試的一個例子。
以文化項目釋放土樓魅力,并帶動旅游發展,這是永定縣多年摸索出來的經驗。
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后,永定旅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世遺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和核心分布區,永定縣完整保存著23000多座土樓,其蘊含的客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然而,契機歸契機,永定土樓旅游卻并沒有因此迎來預想中的井噴,游客數量不盡如人意,過夜游客更少,“世遺”這塊金字招牌并沒有給永定旅游帶來立竿見式的效果。
“縣里經過充分調研、分析,認為一方面是景區道路、設施、飲食、住宿條件等配套有待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作為客家文化的載體,永定土樓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底蘊沒有充分展示出去,所以縣里就提出了‘讓文化舞動土樓’的思路,軟硬兼施推動文化旅游互相促進融合發展的思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朱廷彬說。
思路決定出路。隨即,針對硬件方面的薄弱,一系列大手筆的投資漸次鋪開:福建土樓客家民俗文化村改造提升工程、創5A景區工程、多功能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公路、福建土樓風情街……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永定縣僅用于旅游方面的硬件投入就超過200億元,基礎設施的短腿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更大的旅游文化軟實力提升工程也在加快推進。本著“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思路,或與文藝院團合作,或草根原創,永定將博大精深的土樓文化、客家文化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打造一張張藝術名片,成為推動土樓旅游的最好宣傳品。從獲得大型交響史詩《土樓回響》到原生態歌舞集《土樓神韻》,再到我省首部原創歌劇《土樓》,短短幾年時間,以永定客家土樓為背景和題材的“客家土樓三部曲”文藝精品創作風生水起,在收獲了廣泛贊譽的同時,更大大提高了永定土樓和土樓旅游的知名度。
“建筑是具象的東西,音樂、文化則是非常抽象的。把土樓和它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演化成能夠打動無數人的藝術作品,通過演出對于擴大土樓旅游和客家文化的影響作用非常大。”賴永生說,“客家土樓三部曲”自創作以來,每次都很受歡迎,大大提高了永定土樓的知名度,很多人因為看了節目專門慕名到土樓旅游,這就是文化帶動旅游的最好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