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指尖上的元宵
東南網2月14日報道(福建日報本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鄧文桂)正月里來鬧元宵,家家戶戶賽花燈。除夕夜的炮竹聲還在耳邊回響,轉眼間,元宵節已來到。在清流縣里田鄉里田村,還沉浸在年味里的人們,又開始了鬧元宵的準備。 魚燈、馬燈、梔子燈、梅蘭竹菊盆景燈……滿滿當當地擺滿了里田村的羅氏大祠堂。而后,這些花燈又被各家各戶請回家中,準備參加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游花燈鬧元宵活動。 這些各式各樣的花燈,大部分出自一位年過七旬老人的巧手。 羅德顯今年78歲,頭不昏眼不花,還能騎著三輪電動車滿村跑。 說起扎花燈,這個精神矍鑠的老人說了一句樸實的話語:“花燈無師傅,怎么好看怎么做!”羅德顯扎花燈的技藝,就是年輕時“看”來的。 里田村游花燈鬧元宵的習俗從古代開始就一直沿襲,扎花燈也是當地手藝人的拿手好戲。“年輕時對花燈特別感興趣,只要正月扎花燈,都會跑去看。”一來二去,農村手藝人用竹架扎花燈的手藝,竟被羅德顯堅持不懈地“看”走了。 “其實也沒啥奧妙,就是根據自己想要的造型,用竹條搭架子,用彩紙糊燈面。”羅德顯說。不過,說來輕巧做來難,最初羅德顯做的花燈不是架子搭不好,就是花邊剪不齊,做出來的花燈總是讓人感覺特別粗糙。 農村人的花燈,沒有城里的好看,但一燈一紙都是親手糊出來的,羅德顯做花燈全是自己的手工活。 “每年正月初二,我就開始做花燈。”久而久之,羅德顯漸漸成為當地花燈做得最好的手藝人。 里田花燈分為壁燈、里長燈、梔子燈、盆景燈、鼓子燈、船燈等多個種類。每個種類又都有著自己的寓意和特點。壁燈是掛在宗祠和廟里的,形如現在的壁掛燈;里長燈呈圓形,燈面上寫有“五谷豐登”、“國富民強”、“馬到成功”等吉語,在所有花燈中是最大的。每次游燈,里長燈必須頭一盞出宗祠,意為古代領頭的里長;船燈做成船形,寓意一帆風順,游燈時船身掛在身上,手拿一槳緩緩劃行…… 最具意義的,要數梔子燈。據當地人傳說,當年羅氏先人羅成出征時,一次因戰事不利,被敵所困。退兵途中,恰遇一叢梔子樹林,羅成躲入梔子林,避過一劫。羅姓后人感念其恩,將花燈做成梔子果形狀,以紀念羅成。每當花燈出游,梔子燈總是最后出祠,出到門口,主持長老還須大聲吆喝,取羅成出馬,點將出兵之意。 羅德顯做的花燈大多為盆景燈,主要取自然界的花兒原形,模仿制作而成。“主要是梅、蘭、竹、菊、茶、芙蓉等花的盆景,農村里的花燈沒那么多花哨,主要是喜慶。”羅德顯謙虛地說。其實,從30多歲開始做花燈,到現在已40多年了,羅德顯對這門手藝早已駕輕就熟,做出的花燈也越來越精致。每年,從他靈巧的指尖上流淌出來的花燈,已成為村里人不可或缺的元宵節日味道。 正月鬧元宵,圖的就是一熱鬧。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都出外打工去了,村里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孩子,因此,鬧元宵游花燈,就必須格外注意安全。 “很多家庭都是讓孩子抬著花燈去游玩,存在安全隱患。”羅德顯說。為了讓游燈更方便、也更安全,他還對花燈進行了一系列改進。 遵照傳統習俗,里田人游花燈,從正月初八開始,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堅持游燈。每晚游燈,最少要繞村子三周以上,時間久了,有的孩子累得受不了,羅德顯就將花燈底部的竹條延伸出一些,便于累時可穩當地停放。 花燈照明用的是蠟燭,火苗容易上竄,將花燈燒毀,還易引發火災。羅德顯將花燈逐步改進,將靠近蠟燭的竹架換成鐵絲,這樣,蠟燭能夠固定得更穩。同時,他還打算將照明的蠟燭換成電池小燈泡,這樣可以免除引發火災的危險。 |
- 2014-02-13清流——“綠色之窗”服務返鄉群眾
- 2014-02-13清流縣長校鎮:400多名村民高山“游”龍慶元宵
- 2014-02-11清流縣人大常委會從三方面謀劃好2014年工作
- 2014-02-11清流溫泉地質公園、三明郊野地質公園入選國家地質公園
- 2014-02-10清流:萬畝花卉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