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要增收,需打“組合拳”
東南網3月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李烈 通訊員 張德遴) 編輯同志: 時至春耕,糧農們陸續來到田間,忙活于整理土地、清修水渠等工作。記者在尤溪農村走訪時發現,如今種糧方式已悄然改變,糧農增收需要“組合拳”。 這里所說的改變,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種糧者越來越少。據尤溪縣種糧戶陳明極介紹,他從尤溪縣1000多戶人家流轉了1000多畝田地,這1000多戶曾經的種糧戶,如今大都在外務工。 “種糧利潤不高。”陳明極說,他現在每畝地的年收益在200至300元之間,種糧要增收得走規模化之路,否則根本賺不了錢。但尤溪縣多為丘 陵地帶,田間距離落差大,除梅仙鎮、西城鎮等地區有小部分平原田地適合大面積種糧,其余地方像湯川鄉、八字橋鄉等,均為山地丘陵。所以,糧農要增收,除了走規模化之路,還得想其他辦法。 “要實現機械化。”尤溪縣高級農藝師張上守說。機械化,便是改變的第二層含義。在尤溪,越來越普及的機械化種糧模式,正在逐漸替代曾經的純人工種糧模式。“我們整理好土地、溝渠后,清明時節就可進行機插。”陳明極說,如今,用機械代替人工,才能節省種糧成本,提高種糧效益。 張上守算了這樣一筆賬:國家 糧食收購價格是每50公斤135元,加上補助,收購價為每50公斤147元,以一畝地每年產糧500公斤計,總收益約1500元。如采用人工耕種,每畝地需要三四個人工,每個人的工費為每天100元,只要三四天的人工費,一畝地的收成就全搭上了;如果實現機械化,一畝地成本只需要120元左右,這樣就大大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但是,完全實現機械化,就尤溪而言,目前還不大現實。“我們縣機耕程度高,能達到80%,機插普及度最低,只不到10%,而機收也只有20%。”張上守說,機械化受制于尤溪縣的丘陵地形。 丘陵地,這不僅僅是尤溪縣需要面對的現實,更是我省西部山區種糧地區所需共同面對的現實。“因此,機械化還要與好的栽培技術相結合,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種糧才會有出路。”張上守說。 張上守介紹,尤溪縣保持著32萬畝的種糧面積,一畝平均產糧800多公斤,相當于兩個人一年的口糧。所以,這個擁有42萬人口的縣城,每年的糧食會有超過1萬噸的節余量,而這離不開“糧經輪作”。“我們目前有兩種輪作方式,一種是‘稻-煙’模式,另一種是‘稻-稻-菜’模式,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糧田種的是再生稻。”張上守說,這樣一來,同 樣是一畝糧田,除了有糧食的收入,還會有煙葉和蔬菜的收入,同時,煙葉和蔬菜對糧田的土質改良又有促進作用,農民收益通過這種多元化得到提高,種糧面積和產量也能得到保障。 目前,我省對種糧者的各種補貼每畝在100元左右,對于種糧面積30畝以上的大戶還會有每畝50元的額外補助。 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關鍵在于提高種糧效益。希望全省各地的糧農也能打好“組合拳”,和尤溪的種糧戶陳明極一樣,通過良法、良機、良政實現增收。 本報記者李烈 通訊員 張德遴 |
- 2014-03-05尤溪縣深化醫改惠及百姓
- 2014-03-04尤溪加快交通重點項目建設
- 2014-03-03尤溪: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 2014-03-03尤溪:讓更多群眾參與決策過程
- 2014-03-01尤溪:林業合作社架起致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