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鴻喜:騎著摩托車下鄉找病人
?東南網3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李烈 通訊員 陳曉星)3月10日一大早,柯鴻喜吃過早飯,便拎著手提袋,開始一天的工作。 “下鄉找病人,不早不行啊!去遲了,很難見到人。”柯鴻喜騎上摩托車,準備進村入戶。 柯鴻喜今年45歲,是建寧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醫生。22年來,他持之以恒,利用周末時間,獨自騎摩托車下鄉尋找病人,全縣92個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常說:“病人的康復,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1991年,柯鴻喜從三明市衛校畢業,分配到溪源鄉成為一名全科醫生。1997年,他調入縣疾控中心,從事結核病防治工作。 “當時,整個科室就我一個人。”柯鴻喜說,看病、痰檢、治療、隨訪、督導,全是他一個人。在工作之余,他也不忘學習,只要有時間,他就學習鉆研結核病防治知識和診療技能。 為了能早發現一些結核病人,他經常利用周末時間,獨自騎摩托車下鄉主動尋找病人,全縣大大小小92個自然村都遍布了他的足跡。 去年底,當地氣溫為零下2℃。在距縣城70多公里的客坊鄉,一個肝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了一個療程的抗結核藥后,就未再復診,柯鴻喜非常著急,擔心病人出現狀況。因為肝功不好的病人如服用抗結核藥,會加重肝損害,有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他頂著刺骨的寒風,到鄉下去找這位病人。 柯鴻喜說,下鄉找病人不難。難的是,要堅持追蹤病人,并說服他堅持治療,直到痊愈。 “結核病,雖是傳染病,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不愿意配合吃藥。”他說,有些病人吃了藥,會出現頭暈、嘔吐等現象,因此很多病人都不愿堅持治療。 遇上病人不吃藥,怎么辦?“那就得多花時間,多花精力做工作!”柯鴻喜說,黃坊鄉黃坊村82歲的王大爺夫妻倆都患有結核病,子女又都在外地工作,無人照顧。由于老人年紀大,體質弱,吃藥后反應大,便不愿意吃藥。他騎著摩托車前后跑了6趟,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在他的精心治療下,他們都解除了病痛。如今,說起柯鴻喜,王大爺見人就夸:“柯醫生待我們老兩口像親人一樣,如果不是他,我們都不知該怎么辦?他是個好人啊!” 結防工作不僅累,而且待遇差,是許多人不愿干的工作。醫護人員紛紛調走了,曾有人也勸他轉崗位,但他都放棄了。柯鴻喜說:“越是沒人愿意干的工作,我就越是不能走。” 多年來,他從來不敢換手機號碼。“我這可是公用電話。”他幽默地說。他每次下鄉找病人,都會做一件事: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病人。 2008年6月,柯鴻喜像往常一樣,騎著摩托車下鄉尋找病人,途中不幸摔傷,導致右腳骨折。可他休息兩個星期后,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作崗位。 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在家好好休息?他只是笑笑說:“不礙事,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再說我們科室人少,忙不過來,我自己接診的病人情況我比較了解,他們需要我。” 他的辛勤付出,換來了結核病人一張張康復的笑臉。在他的努力下,建寧縣結核病病人治愈率達95%以上。 |
- 2014-03-21三明市區沙溪東岸展新貌
- 2014-03-21三明市召開僑聯六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
- 2014-03-21網傳寧德、三明市、龍巖全省最窮 真的嗎?
- 2014-03-21三明學院“校長有約”:我在這里,你來了嗎?
- 2014-03-20三明市完成處級干部學習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研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