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林權證流轉,今昔如何?
永安林權證流轉,今昔如何? 東南網3月3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魏興谷)近日,在永安市上坪鄉,龍共村村民楊國松在自家的竹林山上對記者說:“自從2010年我把林權證流轉給企業后,每年就多了2000多元收益,合約期最后5年還將翻倍。” 2010年,他將自家的120畝竹林流轉出去,當年就得到2400元流轉金。如今,他的林子成為鄉里的示范林。在龍共村,135戶村民的3700多畝竹林已完成林權流轉,農戶獲得流轉資金20多萬元。 靈活模式促進效益集聚 在永安,林改分產到戶后,雖然林地經營權可拍賣轉讓,但竹山大多零散不成規模,竹農粗放經營,竹材加工企業卻愁于沒林權證,難以融資擴大生產規模。永安在2008年推出“林權轉讓、竹山返包”的模式,鼓勵以毛竹為主要生產原料的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林農協商林權流轉。林農把竹山林權證轉讓給企業,在15年的轉讓期內,企業每年每畝付給所在村集體一定費用,給林農的費用每5年大幅增加。企業同時與林農簽訂林權轉讓合同和竹林返包合同,林農生產收入自有,毛竹優先賣給合同企業。企業將轉讓來的林權證集中向銀行抵押貸款。轉讓期滿,竹山使用權重歸竹農。 該舉措實施以來,永安共發放貸款6000多萬元。對此,永林竹業副總經理楊明杰贊不絕口:“這模式不僅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而且使得企業有了穩定的原料基地,這對竹材加工企業意義重大。”永林竹業是永安市竹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主要生產竹重組材戶外地板,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2009年,永林竹業正處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年遇到資金瓶頸。在永安市國投公司的牽頭下,企業向永安市西洋鎮、洪田鎮的竹農流轉了1600多畝的毛竹山進行抵押貸款,貸得3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企業提質升級。 “我們希望借此嘗試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辟林業產業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新路。”永安市農辦主任張招楨說。 2008年,永安竹加工經營產業產值是19.2億元。目前,永安有竹加工經營企業180多家,去年產值30多億元。 美好藍圖遭遇現實瓶頸 竹農得益,企業得利,看似非常不錯的一條路子。然而,記者獲悉,2008年實行以來,上述這一方案并未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廣,至今也只有6萬多畝竹林完成流轉,而永安有100多萬畝的竹林。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銀行方面對竹材企業融資風險的擔憂。張招楨告訴記者,雖然有市國有擔保公司提供擔保,也要求竹材加工企業須提供相應有效資產反擔保或尋找兩家相關企業連保,且須撥付20萬元風險抵押金到國有擔保公司專項賬戶,此外,被擔保企業每年還須支付10元/畝(被擔保的林權證畝數)給國有擔保公司作為有償擔保風險金,其中提取6元作為風險準備金。但由于竹林山的特殊性,雖然林權證由竹材企業抵押給銀行,但萬一企業經營不善或遭遇其他風險,銀行并不一定能收回這些竹林山的經營權,竹農的利益也會因此受損。僅依靠永安市一級的國有擔保公司,無力承擔這么大風險。 另一方面,個別企業獲得貸款緩解危機后,對繼續支付竹農的流轉金有怨言,試圖與竹農解約。因而,對竹材企業資質的審查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永安要求參加竹林流轉的企業須是市級以上的龍頭企業。 “只要有利于增加竹農收益,推動現代竹業發展,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地探索。”張招楨說,如果能由省或三明市牽頭,每年對永安國有擔保公司投入一定風險保證金,會更有利于推動林權流轉。竹農對政府的信賴度更高,如果有國有擔保公司為其兜底,他們的顧慮會少很多,銀行的放貸束縛也會更小。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建立在永安竹材加工產業逐年壯大、發展勢頭良好的基礎上。如果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能推開林權流轉,將是突破性進展。 |
- 2014-03-31永安發電公司:多舉措 呵護員工職業健康
- 2014-03-31永安發電公司成功舉辦QC小組培訓班
- 2014-03-28永安發電以九查措施進一步深化春季生產大檢查工作
- 2014-03-28永安發電公司下發"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指引"
- 2014-03-27杜源生赴永安市青水畬族鄉開展“四下基層”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