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室”引發的思考
東南網4月10日報道(福建日報駐三明記者 李烈)3月25日,記者來到建寧縣客坊鄉中學采訪。當記者問道:“你們知道學校有一間‘親情室’嗎?”一個女孩答道:“我知道,那是為我們留守兒童建的。”然后,女孩深深地低下了頭。 和女孩一起接受采訪的還有一個男孩,男孩一直保持著這樣一個動作:雙手并攏,十指交叉,擋在鼻子和嘴巴前面。他的聲音像從指縫間溢出來,夾雜著一絲含糊與顫抖,與他堅毅的眉宇很不相稱。我看不清他當時臉上的表情。 男孩和女孩的舉動讓我有些手足無措,我中止了采訪。 去采訪之前,早已聽說客坊鄉針對留守孩眾多的情況,教育、計生等部門一起努力,在校園開設“親情室”、“心理咨詢室”,并采取尋找“代理媽媽”等舉措,讓留守兒童能從中體會到缺失的親情,填補孩子心靈的空白。但除了這些,我們是否還忽略了什么? 當男孩用顫抖的聲音告訴記者,“相對于親情室和心理咨詢室,我更愿意去閱覽室,和其他同學一起讀會兒書”時,記者陷入了沉思。 來到其他學校,記者發現這里的“親情室”還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心靈驛站、活動室、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等。透過教室的窗戶,可以看見室內的書本、桌椅以及各類課外活動器具擺放得有條不紊、整齊劃一,只是,緊閉的門與十幾米開外孩子的歡樂嬉鬧形成對比,而門上掛著的那幾塊“門牌”顯得格外醒目。 有關“親情室”,記者曾看過一則視頻報道,鏡頭中,被采訪的女孩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話大致如此:我們來到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看書、下棋……我不敢想象,由這個女孩親口說出“留守兒童”這幾個字眼,心里會是怎樣一種滋味。 去年,有一部叫《素媛》的電影,講述的是小女孩素媛在受到侵害之后,為了讓兇手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得不出庭公開作證、指認、回憶受害經過,小女孩的父母以及兒童保護機構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如果我們行動的初衷都是為了給予保護,但當需要保護的對象會因此而受到傷害時,是否應該更換另一種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與想當然。 這些,都是我們所忽略的。就像“親情室”,自它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一張隱形標簽,這張標簽,把留守孩與非留守孩鮮明地區分開來。我們并不知道,這些孩子要的不是區別對待,不是排山倒海式的采訪與報道,盡管所有的這些,都是善意的。 如何在給予關愛的同時避免不經意的傷害,我們都應思考與反省。也許,大愛無形,至愛無聲,平常對待,亦是方式。 |
- 2014-04-09建寧縣溪口鎮:法律知識送進“百姓村”
- 2014-04-08建寧:專家進村來百姓笑顏開
- 2014-04-08建寧——專家進村來百姓笑顏開
- 2014-04-07建寧:清理個人手機捆綁單位電話
- 2014-04-04建寧金鐃山游記 芹壁古村落 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