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東山村草席 傳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藝
2014-10-15 10:05:27吳火招?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肖先玉翻轉席扣。 “織”入期盼—— 不缺市場,缺原料和傳承人 “以前東山村有專門的一片水田種植席草,大概100多畝地,慢慢地做的人少了,種席草的人也越來越少,現(xiàn)在大概只剩二三畝地了?!睎|山村書記林昌文說,以前全村人都做草席,特別一到農(nóng)閑時間,婦女們都聚在一起打草席(用席扣要花很大力氣,當?shù)胤窖哉f織草席為打草席),收割席草的時候,全村所有空地都鋪滿席草,那時收割席草的季節(jié),就是整村飄著草香的季節(jié)。 林喜梅也告訴記者,現(xiàn)在找她收手工草席的人還大有人在,市場不缺,自己做多少,都有人收,只是這個花工太多,很多人不愿做。對于林喜梅來說,資金和原料的匱乏,是她無法再重新開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產(chǎn)業(yè)的多樣化,制作和銷售草席不再成為東山村的唯一收入來源,席草種植面積迅速縮減,留在家里手工制作草席的也僅剩下3戶,年產(chǎn)從幾千張降到500張不到,而要找到一張上等手工草席更是不易。 肖先玉說,家里現(xiàn)在基本上就剩老人和小孩,年輕人愿意在外打工,以前大家都會的手藝,現(xiàn)在不但沒人再做,更沒人來學了。 肖先玉現(xiàn)在每年制作草席大概在100張左右,有人預訂才打,打的時候還得等到隔壁婆婆有空一起來幫忙才有辦法做成一張,一天一般能打兩張,要打三張的話,必須從很早開始做,一直做到晚上。 肖先玉還說,等隔壁的婆婆年齡大了,沒人跟她配合的時候,一張都打不起來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