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東山村草席 傳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藝
2014-10-15 10:05:27吳火招?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肖先玉與婆婆在打草席。 兩個人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席扣”抬起來的剎那“串草刀”幾乎同時把席草穿過,隨著“席扣”的一抬一扣,“串草刀”的一進一出,兩千多條席草,便被密密實實地編織成了一張“冬暖夏涼”的草席。 手工草席具有吸汗透氣、舒適挺括、細密緊實耐用、無化學添加劑、氣味芳香等特點,而上等的手工草席更是有“站立不倒,滴水不漏”的說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清流縣賴坊鄉東山村,每家每戶都種席草和黃麻(制作草席的原材料),每家每戶上至90歲的老嫗,下至10多歲的女孩,都是制作手工草席的能工巧匠,因傳統制法和優良品質,以當地村名命名的“東山草席”也成為了東山村人的驕傲…… “織”入歷史—— 傳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藝 關于東山種席草、制草席,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勵志的故事。 傳說在500多年前,東山村有個聰明的小伙子到寧化的一個小山村做買賣,一次他無意間發現這個山村家家戶戶都制作草席,他把這個技藝學到手,還學會了如何種植席草,回家后,把所有技術傳給全村人,從此后,就有了全村引以為傲的“東山草席”。 “制作技藝都是家里人一代傳一代,我18歲從外村嫁過來,婆婆就開始教我制作草席,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肖先玉一邊織著草席一邊告訴我們,正在打制的這張草席是隔壁村準備嫁女兒訂做的。 肖先玉手里拿著的“席扣”隨著穿梭而進的席草一抬一扣間,細密無接草的席面慢慢展現出來。 說起制作技藝,肖先玉侃侃而談,她告訴我們,每年農歷二三月份,把席草苗像插秧一樣插進水田里,待長至農歷八九月份就會長得比人還高,最長的甚至能長到2.7米左右,此時就可以收割了。 席草在當地也叫三角草,具有很強的韌性,晾干后甚至可以用來裹扎粽子,席草的內部有類似海綿一樣的東西,這兩個最根本的特性也決定了用這個原料制作出來的草席既耐用又吸汗。 收割下來的席草先要進行長短分類,包括1米、1.5米和1.8米,然后要將席草一根根地對半剖,接著是晾曬,晾干晾透會有草香味,也不容易發霉影響質量,顏色由青轉青白,做出來才均勻美觀。 進入最重要的編織階段,肖先玉說,用席扣的人,雙手不單要有一定的力量,還要用力均勻、平衡,不然會導致整張草席歪斜甚至松散開來,花力氣的同時還要做好席子左右兩邊的鎖邊工作,鎖邊其實也就是將多余的邊角往同一個方向交替折。 用席扣的人要配合用串草刀的人,串草刀是一長約1.5米的竹片,刀頭處切有一口子,方便鉤住席草穿過麻繩,麻繩也是肖先玉自家種的,結實耐用,近90根的麻繩垂直掛在席床(上下左右4根木頭支起來的架子)上,使用串草刀的人就是用串草刀將一根根席草平行穿過交錯的麻繩間,穿得要勻且直,力氣不能太大,否則會把麻繩穿斷。 兩個人默契配合,席扣柄上翻的時候穿的是席草頭,席扣柄下翻的時候穿的是席草尾,這樣交替了席面才細密、均勻、厚實。 林喜梅在收割席草。 “織”入希望—— 開拓市場建草席品牌 林喜梅,40歲,生于東山長于東山,最后又嫁在東山村,從15歲開始學做草席,是村里織草席的好手,更是草席生產和銷售的大戶。 “手工草席牢固舒適,基本可以用10多年,睡習慣的人一年四季都會鋪著睡,冬暖夏涼。以前農村的孩子尿床,只要馬上用干布抹干,完全不會滲漏到床鋪上。”林喜梅說道。 林喜梅在2005年6月與丈夫一起注冊了東山草席的第一個商標“連香草席”,同年,購進草席編織機兩臺,結合手工制作技藝,“機器織的草席更細密,沒有手工的厚實,但效率高,1.5米的草席機器用時40-50分鐘,手工需要兩人同時進行,耗時大概4小時左右。”林喜梅告訴記者。 那一年,她在清流開辦了工廠,2007年年產8000余張草席,產值近30萬元。 “自己編織的草席幾乎已經用機器取代,但是手工草席我也有收,并且批發到外地,銷售市場一直都很好。”林喜梅告訴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后,草席開始賣不動,更多的替代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不但款式新穎美觀,而且功能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制作東山草席的原料席草收割下來之后,長短分好類后,需要人工用竹片一根一根地剖成兩半,這個人工花費很多,而且是機器取代不了的。”林喜梅說起制作東山草席的“硬傷”,不免有些傷感。 隨著銷量的下滑,想搞合作社的愿望也落空了。 肖先玉翻轉席扣。 “織”入期盼—— 不缺市場,缺原料和傳承人 “以前東山村有專門的一片水田種植席草,大概100多畝地,慢慢地做的人少了,種席草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大概只剩二三畝地了。”東山村書記林昌文說,以前全村人都做草席,特別一到農閑時間,婦女們都聚在一起打草席(用席扣要花很大力氣,當地方言說織草席為打草席),收割席草的時候,全村所有空地都鋪滿席草,那時收割席草的季節,就是整村飄著草香的季節。 林喜梅也告訴記者,現在找她收手工草席的人還大有人在,市場不缺,自己做多少,都有人收,只是這個花工太多,很多人不愿做。對于林喜梅來說,資金和原料的匱乏,是她無法再重新開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的多樣化,制作和銷售草席不再成為東山村的唯一收入來源,席草種植面積迅速縮減,留在家里手工制作草席的也僅剩下3戶,年產從幾千張降到500張不到,而要找到一張上等手工草席更是不易。 肖先玉說,家里現在基本上就剩老人和小孩,年輕人愿意在外打工,以前大家都會的手藝,現在不但沒人再做,更沒人來學了。 肖先玉現在每年制作草席大概在100張左右,有人預訂才打,打的時候還得等到隔壁婆婆有空一起來幫忙才有辦法做成一張,一天一般能打兩張,要打三張的話,必須從很早開始做,一直做到晚上。 肖先玉還說,等隔壁的婆婆年齡大了,沒人跟她配合的時候,一張都打不起來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