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 沙縣大洛:正在消失的福袋刺繡
2016-07-06 10:37:52盧素平 胡俊文?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小小福袋寓意豐富 陪嫁福袋色彩艷麗,圖案喜慶,寓意豐富。 一個袋子裝著鏡子,名鏡子袋,寓意出嫁女兒美女照鏡,也有辟邪之說;一個菩薩袋,中間裝入靈符,保佑婚姻幸福;一個君子袋,寓意女兒嫁得翩翩君子;一個花瓶袋,象征女兒家庭美滿。 當問及陪嫁福袋背后是否隱藏著什么神話時,陳秋英和他的老伴都搖頭表示從沒聽長輩們說過。“就是結婚那天給女兒討個好彩頭,把美好的祝愿放在福袋里,保佑女兒平安,多田、多舍、多福,一代一代都是這樣。” “繡的花樣也沒有規定,吉祥的圖案,花草都能用。”陳秋英說,只要用色彩明亮的棉線繡上活靈活現的圖案,就可以做福袋。一套陪嫁福袋中,鏡子袋、菩薩袋固定需要,而君子袋和花瓶帶則只選其一。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陳桂娣制作的福袋,在圖案和造型上,與陳秋英有著些許不同。陳桂娣今年85歲,住在大洛鎮中洋村上洋自然村,她是另一位福袋刺繡的傳承人。 在陳桂娣制作的福袋中,不僅有“新人騎馬看月”,“小姐拋繡球”,“三口出游”,“女牽雙胞胎”等畫面感極強的圖案,也有傳統鳳凰、喜字、比翼鳥、花草等人們熟知的吉祥圖案。這些美好的陪嫁福袋,都包涵母親對女兒的祝福和愛。 34歲的鮑志楠是陳桂娣的孫子,對奶奶手中的福袋刺繡,兒時的鮑志楠十分好奇,因為陳桂娣從不允許孫子們用手觸摸。“我奶奶做福袋30多年了,從不讓我們碰。她做福袋前,也都要先把手洗干凈。” 30多年來,陳桂娣一有空閑就制作福袋。她常到圩場上擺個小攤賣福袋,有時候,也把福袋寄放在女兒家,等需要的人前來購買。“福袋不好賣,年底結婚的人多,才有人買一些。”陳桂娣說,一套陪嫁福袋(3個)在圩場上賣170元左右,因為工序繁瑣,并不好賺。 同行的吳鳳梅告訴記者,除了大洛,尤溪八字橋、湖源、中村、洋溪等地,也流傳著女兒出嫁身掛陪嫁福袋的習俗,這些地方的人,有時也會專程趕來購買福袋。 “以前姑娘家會一點刺繡,學起來比較快,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說不定以后嫁女兒就不掛福袋了。”陳桂娣說,老一輩人制作福袋的技藝有的從母親那里傳承而來,也有的從鄰居那里學會,代代相傳。 走向市場才能傳承 為了“搶救”這項民間技藝,大洛鎮發動當地年輕的母親學習福袋刺繡,引導傳統工藝走進市場。去年8月,沙縣文化局還邀請周建波擔任大洛鎮文化指導員,負責福袋刺繡的授課。 “很多民間技藝要傳承,都不得不走向市場,福袋刺繡也一樣。”周建波曾榮獲“世界民間藝術大師”稱號,他的工作室,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在工作室中央,是一張堆滿了制作福袋材料的桌子。 在周建波眼中,古老的福袋刺繡是“拿來主義”,看到色彩鮮艷的布條就拿來用,不講究。而現在,經過多次實踐后,周建波發現了一種帶尼龍的亞麻布,不僅讓布更厚實,而且剪下后不留毛邊。在繡福袋時,布的形態保持良好。 刺繡用的線,周建波選擇的是江浙一帶出產的刺繡線,顏色鮮亮明艷,繡起來的福袋也光滑美觀。“原來用的是棉線或者叫‘土線’,色彩比較暗,比較原生態。雖然有特色,但不夠好看。”說著,周建波即興繡起了一朵菊花。 談及福袋的色彩變化及造型多樣化,周建波認為,傳統的福袋刺繡主要是女兒出嫁的大紅大綠,造型少,并不順應市場的需求。周建波拿出改良后的福袋——一只繡有荷花的花瓶袋。只見荷葉繾綣,紅花盤旋,色彩鮮艷奪目,點綴上金邊,煞是好看。 “發展民間藝術,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餓著肚子的民間藝術,很難傳承。”周建波提到很現實的問題。他說,傳統的民間技藝只靠老百姓學習,遠遠不夠。想要源遠流長,就得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走向市場,并為當地百姓獲得利潤。 至于改良后的福袋,其文化內涵如何保留?周建波認為,還是得先讓這項繡活傳承下去。“如果福袋不改良,只靠女兒出嫁時才賣出幾個,那就失去了開發的意義。沒人做了,只能消失。等哪天福袋刺繡消失了,人們再談其文化內涵,恐怕就太遲了。”周建波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