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京口:留住“紅色省府”的身影
2016-07-15 11:19:58邱慧敏?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尤溪京口“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閩贛省機關遷到閩中山村 1933年12月12日,閩贛省蘇維埃政府在建寧縣城正式成立。第五次反“圍剿”時期,1934年6月,閩贛省領導機關遷到寧化。 中央紅軍長征后,中央蘇區根據地失去了主力紅軍的依托,閩贛省黨政軍機關堅持三年游擊戰爭。而國民黨五十師9000余人對閩贛蘇區實行大“圍剿”,敵我力量懸殊。1934年12月底,清流失守。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楊道明率領省級機關及軍區傷病員向泉上撤退,在泉上又遇敵縱火焚燒,只能轉水茜到棠地。 他們屢遭襲擊,只好晝伏夜行,邊打邊撤。其中,省委工作團干部和省軍區部分兵力往沙縣、尤溪方向撤離。1935年4月初,閩贛省機關輾轉來到尤溪縣京口村。 京口村在尤溪縣西南,靠近大田,地處偏僻,人口稀少,民風樸實。同時,閩贛省鼎盛時期,曾在這個區域活動,宣傳我黨的政策和主張,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閩贛省蘇維埃機關就設在張興隆的宅里,領導人有省委書記鐘循仁、蘇維埃政府主席楊道明、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參謀長徐江漢。 兩場悲壯斗爭終結一段傳奇 1935年4月下旬,閩贛省軍區的大部隊還沒來得及休整,國民黨五十二師就跟了上來。為了避免與強敵正面作戰,撤退到京口草洋岬(山名)一帶,又遇到敵五十二師林德芳的特務營,兩軍在草洋山頭形成對峙狀態。 由于敵強我弱,在此情形下只得邊打邊撤,經德化和水口再到永泰的伏口,隊伍渡過大樟溪后,上了德化、永泰、仙游交界的紫山。這場戰斗從早上打到天黑,紅軍損失巨大,許多紅軍戰士英勇壯烈犧牲,隊伍減員至600余人。閩贛省委委員、彭湃縣委書記兼城防司令部政委方志純(方志敏弟弟)由于腳被打傷被捕。一年后,在尤溪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努力下,方志純獲救。隨后,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機關將所余的武裝和工作團改編為閩贛省新編第一團,下轄3個營。 1935年4月底至5月初,閩贛省部隊在紫山再次遭到國民黨第五十二師、第九師合圍,處境極端危險。閩贛省黨政軍領導人在紫山上召開了緊急聯席會議,討論如何行動問題,部隊連指導員以上干部共40多名到會。省委書記鐘循仁主張將隊伍轉移到閩西堅持斗爭,但遭到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參謀長徐江漢、政治部主任彭祜等人極力反對,會議無任何決議。 在這關鍵時刻,宋、徐、彭等人暗地叛變投敵,誆騙戰士,將600余人的隊伍分成兩批拉下紫山,投靠國民黨仙游民軍司令部。5月11日,這支武裝被國民黨第九師繳械收押。事變中,只有省委書記鐘循仁、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楊道明和偵察處長陳常青等人突圍出來,陳常青等5人輾轉回老家贛東北。鐘循仁、楊道明因目標太大,無法回原籍。楊道明化名謝長生,鐘循仁化名黃家法,尋找黨組織未果,在尤溪與永泰交界的闇亭寺出家,鐘循仁法號妙圓,楊道明法號馨揚。閩贛省的歷史就此終結。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