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守濤在專注工作
7月14日,在三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異地搬遷的寧化新廠,首期項目進入生產階段。車間里,一排排智能化的紡織設備整齊劃一,一位戴著眼鏡,清秀靦腆的年輕人指導工人們熟練操作機器設備。
這年輕人名叫舒守濤,是總投資3.5億元寧化新廠的總負責人。
三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紡公司)異地搬遷,在寧化縣成立福建省奔鹿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牛仔布及其配套紡紗生產線,占地219畝,建設廠房16.3萬平方米。首期項目投產可實現產值3.5億元。
36歲的舒守濤,出生在新疆阿克蘇,2006年新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來到三紡公司工作。10年間,他從實習生、技術員到分廠廠長、公司高管,帶領技術團隊創新改革、產品開發,開發了羊毛兔毛等毛系列、滌麻棉麻等麻系列、天絲莫代爾等纖維素系列共計10余個系列幾百個高附加值品種,為公司創造利潤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今年6月,他獲得了“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2015年底,寧化廠房建好后,紡織機器、水電氣、消防、智能化管理等設備安裝、調試、生產,全由舒守濤負責指揮。
三紡公司董事長張邦長說:“舒守濤是我們引進的高材生,寧化新廠交給他,我放心。”
愛找“問題”的新疆小伙
2006年,舒守濤研究生畢業,研究的課題是紡織行業新材料、新技術運用,一心向往大海的他,來到福建。三紡公司領導熱忱的邀請和這百年老企業厚重的歷史文化,今后的發展前景,打動了舒守濤,他毅然放棄了導師勸他留校執教和繼續攻讀博士的優厚待遇,與大學同學的妻子先后來到三紡公司。
初到三明,人地生疏,遇到了不少困難。他也猶豫過,后悔過,但都堅持下來,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
工作從各個部門實習開始,有的部門領導叫這研究生先去掃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舒守濤二話沒說拿起掃把掃地去,這或許是領導在觀察,磨練他的意志。一年多時間,他到了一紡、二紡、牛仔布等車間、部門、工段工作,虛心向師傅們學習,與大家相處融洽,工作開展越來越順利。
舒守濤是個愛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的新疆小伙。
2006年7月,在紡紗二分廠實習時,每天一早,辦公室里,工程師們忙碌著埋頭計算,翻看厚厚的技術工藝單,翻改工藝;車間里,工人們等著工程師下單生產,工藝單下的不及時就會影響生產。每次下工藝單,工程師都要重新計算、驗算,稍不注意容易算錯,很不方便。
舒守濤發現這問題,想設計一套工藝數據庫軟件,將車間幾年來成百上千個工藝數據輸入到電腦,編制一套專業軟件,他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編制完成,工程師們輕松點擊電腦,從原來一個工藝要計算幾個小時,提高到幾分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藝準確率,這個軟件得到大家一致好評。之后,他到了其他部門,根據不同部門幫助編制不同的工藝數據庫軟件,這些軟件一用就是8年。
2007年,舒守濤在牛仔布車間工作時發現牛仔布染液浪費嚴重。原來,為防止染布染液不夠造成生產停機的情況,工藝配方要求多配制染液,以防不備,多余的染料就全部倒掉。
舒守濤與工程師探討,是否能將染料收集起來循環利用,但他的想法當即被否定。“車間也嘗試過回收利用,但染液經過一段時間會沉淀分層,造成染色不均勻。”工程師說。
“是我錯了嗎?工程師畢竟經驗豐富。”剛畢業的舒守濤心里忐忑了,猶豫了,“我的想法應該可以,為什么不行?”舒守濤不服輸,用事實說話。下班后,他在車間里做起實驗,把染液、母液用容器收集起來,放置一段時間,反反復復實驗了兩個月,發現只有少量的分層,摻入新染液后問題不大。他把摸索出使用的方法告訴工人師傅,兩個月內的剩余染液都能使用。有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他找到那工程師可再次被拒絕。
一次,車間主任來車間,舒守濤把想法和實驗結果告訴他,車間主任二話沒說,說干就干,第二天就準備了許多容器,切起一個蓄水池,把母液和染液收集起來,在下一次染布的時候就用進去。布染完后,舒守濤忐忑不安,一次訂單投入就是幾萬元、十幾萬元,如果牛仔布染色質量不行,損失慘重。過了半個月,客戶反饋意見質量沒問題,車間上下都沸騰了。10年來這個辦法一直用到現在,成為公司節能減排的金點子,每年能節約經費約50多萬元。
多年來,舒守濤主持并帶領團體實施了引進空調自動控制系統、對公司大功率電機進行變頻器改造并加裝電容補償等多項節能降耗改造項目,每年為企業節約經費150多萬元。

竹原纖維紗線可做衣服
一波三折的技術革新
舒守濤大學時研究專業是紡織新材料、新技術,對世界紡織前沿的產品比較了解。
2006年9月份,企業召開高管與新聘大中專畢業生面對面交流會。初出茅廬的舒守濤提出,企業應對激烈競爭,要升級改造傳統紡紗,做高附加值的緊密紡產品。緊密紡是什么?會上大家都不知道,當即被否定。之后,舒守濤多次提出緊密紡項目屢次被駁回。
2010年,三紡公司重組,期待更大的發展,新上任的董事長張邦長專門去車間找舒守濤,了解他對企業發展的想法,聊著聊著,舒守濤再次提到緊密紡項目,董事長立即召集高管開會討論,并讓營銷部到廣東、山東等地市場調查,發現這些地方緊密紡項目已開展如火如荼。
調查回來,三紡公司立刻投入技改,選擇適合自己的緊密紡項目,舒守濤任技改總負責人,對細紗車間關停全面技改。當改到第15臺機器時,產品質量出了些問題,此時,責怪的聲音四起,“不同意上馬的項目,現在損失這么大,怎么辦?”舒守濤帶領團隊用3天時間到泉州客戶走訪了解情況,針對問題做實驗整改,獲得客戶的好評,技改當年就見效益。第二年,83臺細紗機全部技改完成。好項目開拓了市場,一噸緊密紡紗比傳統紗利潤增加20%,一年后,就收回了技改成本。
緊密紡項目是用同樣的棉花原料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提高紗線檔次,紗線粗細均勻、強力好、毛羽減少,用于高檔的服裝制作,成本低,利潤高,有了更好的市場競爭力。一年后,長樂地區都緊跟著上項目。
“我10年前就提出這個項目太超前了,但沒有領導的支持,再好的建議也不能落地實施。”舒守濤說。
攻克世界難題獲專利
在三紡公司展廳里,一條柔軟時尚的牛仔布與眾不同,它是用竹原纖維制作的,僅成本價就達500多元。竹子能做衣服,如今不是稀罕事了,市場上隨處都是竹纖維衣服,但這些衣服是竹子打成漿后制成的;而舒守濤攻克的世界難題,是用竹原纖維做衣服,竹子變為竹片、竹絲,再變為竹原纖維等物理變化而成,保留竹子本身的抗菌、涼爽、吸濕排汗等性能。
6月20日,舒守濤與團隊申請的發明專利《一種竹原纖維牛仔紡織面料的制備工藝》經過國家專利局一年半的驗證正式獲批。
為什么會想到攻克的世界難題,做竹原纖維牛仔面料呢?
三紡公司是百年老企業,獲得很多榮譽,卻沒有一塊高新技術企業的牌子,這項榮譽,要有發明專利的硬性指標。2012年,舒守濤分管技術部門,他下決心突破做企業第一個拿發明專利的人。他查閱大量資料、專利網,感到專利離現實很遙遠。
三明地處山區有豐富的竹子資源,竹原纖維在紡織行業運用在全國、全世界沒有成功例子。竹原纖維,日本研究了許多年,福建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都以失敗告終。下班之余,舒守濤在實驗室里一做就是幾個小時,在前人失敗的經驗基礎上,尋找突破口,麻繩很硬,都可以做成衣服,麻布制衣的原理運用到竹原纖維來,讓他有了靈感。
經過兩年多的實驗,終于有了突破,在竹原纖維中配比優秀的纖維,慢慢地成功了,并做成了牛仔褲成品,功破世界難題。
這項發明專利,通過工藝上的創新,使大多數偏粗、偏短、整齊度差的竹原纖維可以應用于紡織面料,不僅解決了大多數竹原纖維材料難以應用的缺點和不足,而且紡織制得的牛仔面料,具備了竹原纖維所有天然、長久的特殊功效,提高紡織面料的研發水平。
面對榮譽,舒守濤說:“在平凡的、重復的工作中,堅持工匠精神,持之以恒、不斷創新,才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