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九旬老兵張進財 9年兩次榮立三等功
2016-08-03 09:52:24賴全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7月1日,中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隆重召開,寧化縣中沙鄉半溪村95歲老黨員張進財端坐在電視前認真收看大會實況,當雄壯的國歌聲響起時,他激動地站了起來,蹣跚地走向電視機熒屏前,挺直胸膛,舉起了并不靈活的右手,行了個標準的軍禮,久久不愿放下。 2006年7月,時年85歲的老兵張進財專程走進寧化縣委組織部,一次性交足15年黨費,提前將黨費交到了100歲,這在當地一度傳為佳話。 “父親年歲已高,聽力不太好,可是村里的黨員會議他一次也不落下,動情時就愛行軍禮,表達他作為一名老軍人的崇高敬意。”張進財的小兒子張聲宗感慨地說。 張進財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黨報。 ★當兵9年兩次榮立三等功 張進財祖籍江西石城,從小失去雙親,五歲那年跟隨爺爺來到寧化。1945年,年僅24歲的張進財被國民黨軍隊抓去服役,第二年他毅然投誠人民解放軍,被編入第三野戰軍華東軍區32軍,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多次戰斗,當過偵察兵、機槍手、通信員,歷任副班長、班長等職,曾兩次榮立三等功,1954年從部隊光榮退役,返鄉后一直以務農為生。 1947年1月,在山東臨沂戰役中,張進財是一名機槍手,主要為步兵沖鋒時提供掩護,是敵人機槍大炮重點打擊的對象。他正躲在簡易掩體里射擊敵人時,一發子彈竟擦著他的頭皮呼嘯而過,一發炮彈緊接著在離他不到五米的地方爆炸,他的左小腿不幸被彈片擊中,至今走路一瘸一拐,留著極深的傷疤,還好,當時他背著挎包,擋住了飛向腰間的彈片。他強忍著巨痛,扯下衣袖纏住受傷的腿繼續戰斗,因簡易掩體被炮彈的巨大氣浪掀掉,他只好將三四個戰友的尸體堆在一起當掩體,躲在遺體后面向敵人猛射。“戰爭無情,太無情了,我對不起那些死去的同伴,我得給他們再敬個禮!”張進財緩緩地抬起右臂,向著遠方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胳膊遲遲沒有放下,眼角已經濕潤。 作為一名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老黨員,張進財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經常教育子孫們要珍惜和平生活,永遠跟黨走。老人喜歡收看革命影視劇,看到動情處,他就會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挺直胸膛行軍禮,有時還會失聲痛哭。 ★返鄉務農62年義務修橋補路 62年的返鄉生活,張進財一直以務農為生,默默耕耘,很少談起部隊生涯中的榮耀,始終保持著一位共產黨員的本色,勤勞致富。他熱心公益事業,經常為村里無償修橋補路,按時繳納黨費,處處為年輕黨員做出表率。 張進財一生清貧,生活節儉,家中那臺彩色電視機算是最貴重的東西了。從張進財家門口到半溪村口,有一條蜿蜒的通村公路,足有二公里長,長期以來都是沙石路,雨水一沖刷就坑坑洼洼,給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騎單車外出上學的學生經常摔倒。張進財總是默默地挑土填平,從不求回報。凡是聽到附近有橋和道路出現問題,影響到村民們正常出行,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出力捐資。一把鋤頭、一擔土箕,外加一把水壺,幾乎成了張進財修路的全部行當,有時還帶上兒子一起去,把路修好了心里才踏實。寒來暑往,幾十年如一日。如今年歲已高,他還經常上路走走,及時撿掉水泥路上的石塊和樹枝,有時還拿著掃把清掃路面。“修路是做積德的善事,個人出點力流點汗算不上什么。”張進財說。 村民張天根感慨道,在2012年通村公路得到硬化前,山路泥濘難行,騎自行車都會濺一身泥,如果不是張進財老人長期義務修路,路早已爛得不成樣子了,恐怕連走路都難了。“村民遇到困難,張進財老人總是樂于幫助,不求回報,不愧為一名老軍人、老黨員。” “父親經常教導我們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張進財的小兒子張聲宗說,張進財老人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孫滿堂,一家人和和睦睦。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