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雙創潮涌 小微企業營業收入一千多億元
2016-08-11 10:00:08曾鳳清 實習生陳語涵?來源: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如火八月,三明隨處綠意盎然。青山綿綿,搖曳著人們的創業夢想;碧水潺潺,激蕩著三明人趕超跨越的熱忱。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創新基因的城市。而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這顆“綠海明珠”再次發光,以先行先試的改革魄力、敢闖會干的拼搏努力,創出獨特的“三明實踐”。 一年來,我市新增含小微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1.6萬戶,同比增長36.5%,新增戶數創歷史新高;小微企業營業收入1266.18億元,新增就業人員2.26萬人。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微企業的發展,以“微力”之聚,擎起三明發展巨擘。 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5年6月7日,全國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名單公布,全國僅有15個城市上榜,三明在列! 與沿海城市相比,山區創業更面臨著資金、項目、環境、人才等諸多難題。在全國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三明這座“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市,究竟憑借著什么走在了前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創業創新這條路上,三明人只是起得更早,走得更早。而這種“早”,正是環境倒逼下的主動適應。 作為福建省的老工業基地,在本世紀初期,三明市一度面臨大批國有集體企業工人下崗失業的嚴峻形勢。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妥善安置引導他們就業創業成為政府的責任。 2002年,以促進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創業實現就業的“真情創業”活動在三明拉開帷幕。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和創業培訓“三位一體”,重點扶持企業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 2009年初,三明市被國家人社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以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為契機,三明適時地將創業活動擴展至城鄉各類人群。 一幅山水畫,滿城創業風。三明在全民創業的路上,早已出發!在推進創業創新工作中,政府既是雙創工作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更是服務者。 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政府各副市長任副組長,全市17個單位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組建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從財政、科技、經信、人社、商務、工商、統計等7個部門抽調人員,負責日常工作事務。三明對小微雙創工作的重視程度,從機構設置上可見一斑。 位于梅列區列東街的興業大廈內,第十四層樓的辦公區域看起來并無特別。可就是這里,作為我市雙創基地城市示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過去短短一年的時間內,主導參與了我市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的25個管理辦法出臺。 創新的因子如何激活?創業的熱情如何點燃?通過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公共服務,三明市不斷地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 吳同慶是西南政法大學的畢業生。2015年,他和另外8名小伙伴,來到三明這塊創業沃土,組建團隊,入駐三明青春啟航創新公社。 作為小微科技企業,從注冊到運營,吳同慶享受著三明扶持小微企業的諸多政策便利。 “政府不僅為我們提供創業輔導和政策支持,還給予我們42萬元創新獎勵和補助。”吳同慶說。 6月15日,公司研發的智能保險柜專利獲批。公司創辦僅1年,就獲得了4項發明專利。他們自主研發的儒藝智能穿戴項目,目前已與德國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2015年,三明市全面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共向小微企業發出2.6萬份“一照一碼”營業執照。 三明這方創業熱土,正讓更多夢想的種子落地生長。 四兩撥動千斤力 5.6億元雙創資金投入,帶動民間投資44.7億元。資本的持續注入,激活三明創業創新一池春水。 如何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政府的思路也在求新求變。 設立中小企業創新風險投資基金,由財政出資1.1億元作為母基金,興業銀行作為資金托管銀行按不低于4:1比例配套出資,基金重點扶持種子期、起步期和初創期的中小企業發展。 設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成長貸,建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郵儲銀行以風險補償資金池內資金總額為基數,按不高于10倍杠桿比率配比貸款,計劃一年內為300家小微企業發放成長貸3億元、三年為1000家小微企業發放成長貸1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開展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試點,由銀行、保險公司、政府實施風險分擔,當發生小微企業未按約定履行還貸義務且銀行追索未果等保險合同約定事項時,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約定承擔部分銀行貸款損失賠償責任。 有了資本,更要有“知本”。 2015年8月,國家抗體藥物工程研究中心在三明設立單克隆抗體中試平臺,至此,三明市引入“國字號”科研機構達到8家。 在機械科學總院海西分院,可以直接為企業量身定做技術方案和提供可轉化的科研成果,助力企業中機精沖建立了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4條自動化精沖生產線,并為德國奔馳等國際知名企業生產配套高端產品。 在位于永安的清華大學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一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正在壯大。采用清華實驗室的石墨技術,已建成高端天然石墨生產線12條、高端人造石墨生產線40條,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三,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7億元。 以這8家機構為龍頭,39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為支撐,17家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為窗口,三明正在構建一個多層級、全方位的科技服務體系。全市目前已建成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0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5個;建成小微企業創業基地10家。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三明市引進高層次急需人才2618人,安排人才專項經費7215萬元,獲得省級以上的科技計劃資助項目148項,資助經費6200萬元。 創新要素,正向三明集聚而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