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回族村,位于大田縣“銀頂格——川石”礦區,是該縣兩個少數民族村之一。村子不大,人口598人,其中回民占了57%。史載:村中宋代開始采礦,明清時期的鐵礦石水路運輸銷售到福州。采礦、選礦和冶煉鑄造,在本世紀初達到輝煌的巔峰,土地面積只有7189畝的村莊,入住企業有23家,礦區水土流失被省里掛牌。2013年,村里關閉了礦山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砌水溝、筑攔渣壩、植草種樹,昔日臟亂的礦區如今山清水秀,變成了村民休閑的好去處。
?
廢棄的礦山,如今正在治理中。
◣曾幾何:山川沒落
和大地上的許多村莊一樣,曾幾何時,山川回族村,在這方美麗的土地上,五色花開滿了山崗,小草的嫩葉沿著激流奔走的方向狂長,田野里流淌著綠色的風光,蜂蝶忙碌的身影以及鳥雀飛過樹梢留下優美的弧線,都如歌如畫般在人們眼前展現。
千百年來,小山村如同辛棄疾《鷓鴣天》里描繪的一樣:“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種蠶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這里,雞鳴犬吠,水美魚肥。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
哪怕是在成片的森林被砍伐燒炭的大煉鋼鐵時代,山村仍如詩歌里描述的那樣,四處青山碧水,地頭的牛羊歡快地嬉戲,莊稼布滿了屋后房前。
這種景象到了上世紀末戛然而止。隨著現代化的大批采礦企業攜帶的大型機械進駐,有限的土地開始被侵占。

元宵上燈。
山川是大田縣的鐵礦主產地,據專家考證,這里在宋代已經開礦,明清時期的鐵礦石通過水運,銷售到了福州等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銀丁坂銀礦遺址,就在離村不遠的山谷里,那里豐富的文化遺存,是目前研究古代福建工業、礦業、制銀業,難得的考古實物資料。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有鐵、硫、鉛、鋅、銀、銅多種,還有石灰石、瓷土、稀土,儲量大、品質好、分布集中。過去,人們采礦只靠人工掏,或者用鋤頭挖和鐵錘砸,地表植被沒有破壞。
隨著大批采礦企業的進駐,山峰被推平了,植被遭到破壞,野生動物也不見了蹤跡??諝庵谐涑庵y聞的氣味和粉塵,棄土廢渣直接填入河道,有害的污水流進了農田。莊稼成片成片地死去,綠色在被蠶食。每逢春夏季節暴雨來臨,濃泥漿夾裹著石塊涌向低處,下游的河道瞬間變成了“黃河”,一些成了名副其實的“黑河”。
寶藏帶給部分人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對生態環境毀滅性的破壞。土地產出抵不上投入,種植面積逐年萎縮,耕地逐漸荒廢。賺到錢的人們逃離村莊,去城市里過日子。更多淳樸和無辜的村民,只能背井離鄉去謀生路。
?
回民祖屋
家園,在迅速沒落。
?◣現如今:家園回歸
今年夏日,我回到這個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村莊,發現原本裸露的礦山全部換上了新裝,山崗開滿了花朵,小草沿著溝渠瘋長,陽光在田野里蕩漾。
在通往村中的道路上,沿途景觀靚麗迷人。綠化樹和電線桿上的宣傳牌在車前跳躍,晨霧中瓷磚包裹的房子露出了或藍或紅的色彩……
小丁是村民小組長,他向我介紹:現在的村里除了通上水泥路和電、自來水、閉路電視、電話,村民還建沼氣池改用沼氣做飯,電信寬帶也登堂入室。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引種名貴花草美化庭院,在家門口搭起仿古木棧道,開了“農家樂”飯店搞鄉村旅游。
在不遠處的村子中央,四周禾苗青蔥,一口蓮塘里荷花正艷。有孩子在采蓮蓬戲水,幾位老人漫步其間笑語不斷,簡樸的鄉居生活場景深深地打動著我。
小丁說:“為了改變被采礦企業污染的狀況,村干部和村民們可費了不少心思。”
由于被挖過的礦山剩下的土層薄、表土少,土壤成分復雜,礦區環境治理只能采取客土回填、生態袋種植、播撒草籽等措施。在廢棄的礦點上,平整出工業園區,利用礦山往年被丟棄的低品位廢礦進行焙燒、選礦、冶煉、鑄造,然后又利用各道工序高爐產生的廢熱氣燒石灰,把“三廢”轉化成一個集節能、環保和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項目。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運輸等其他產業也得到發展。
在路邊,筆者看見許多村民正忙著取出冬埋在土堆里保鮮的生姜,賣給附近的蔬菜加工廠和外來的商販。這些生姜名氣大,下的羊糞從青海草原運回。產品得到國家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并且獲得過福建省著名商標和知名品牌?,F在,村民成片種植生姜,被荒廢的稻田重新灌上了水,地里該長的莊稼應有盡有,村莊四時瓜果菜蔬飄香,一幅迷人的圖景又現。

村里的休閑棧道。
◣看風情:別樣特色
山川回族村的回民是南宋紹興年間(1331年)遷入的,他們的祖先最初居住在沿海的晉江等地區。
回民經海上“絲綢之路”來傳教、經商或者做官,因政治和經濟需要,崇尚講漢話、穿漢服、學漢制、娶漢族女子為妻。由于此后地位更迭,許多人僻居深山,人口分散,力量薄弱。為躲避各種政治和匪寇的侵擾,山川回族村的回民便隱藏起了自己的身份,主動團結周邊漢人。在村中,他們和漢人合建住房。在村外,他們跟周邊的村民一起修筑土堡,帶上糧食相約躲避土匪。自此,村中留下習俗,一個節日過兩次。比如:“七夕”提前到初二過,月半還過“補節”,據說是彌補那些因為躲避匪患來不及回家過節的先人。
他們不過端午節,但是元宵節必包粽子迎龍和祭祖。祭祖是不上豬肉的。祭過祖先后,家家戶戶的小孩把插滿燃香的稻草繩連結起來,然后圍著祖先的塑像游樂村中。
有客來訪,在廚房里忙乎的大媽會立刻迎出煮水奉茶,而且,茶是加了冰糖的甜茶,一片甜心既為遠道而來的客人解渴,又可臨時充饑。爾后,小媳婦們也會立馬生火煮點心,等客人用過點心之后接著用膳。
每年,都有許多的游客到訪。
關閉了礦山之后的山村,從之前工業繁榮的“小香港”逐步回歸到“農耕文明”狀態,大家搞運輸、做旅游和餐飲、搞特色種植。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350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