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沙縣男孩的紀錄片情懷
2017-03-21 10:58:18羅超旻?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個人、一座城、一首歌……近日,一首名為《虬城》的歌曲紅遍網絡,讓大家喜歡的不僅是純粹質樸的歌詞,還有充滿沙縣風土人情的MV。《虬城》的導演叫季超,是一位1992年出生的沙縣男孩,師從于中國電影紀錄片之父司徒兆敦先生。他喜歡紀錄片,從影5年,他導演攝影編劇過各類紀錄片、微電影、廣告等70余部。他說:“我們終究老去,紀錄片便是下一代太平盛世里最好的一份備忘錄,也是一份情懷和擔當。” ★報考北京電影學院,他不被看好 采訪的地點,季超定在沙縣一家依溪而伴充滿濃郁懷舊氣息的咖啡館。 季超的電影情結啟蒙于開VCD租賃店的舅舅。上世紀90年代,他還在上幼兒園,每天傍晚放學都會到店里看會兒電影再回家。那個時候,租一部VCD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季超卻能夠隨時窩在舅舅的小店里免費看電影。那時的他常常仰望著墻壁上貼著的各種電影海報與劇照,多次幻想著自己將來也能拍一部電影供大家欣賞。 高考時,季超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這讓老師和家人都感到很驚訝。母親調侃說:“我們祖上幾代都沒有從事藝術的人,你能行嗎?”老師也覺得他有些異想天開。 2011年參加完藝考后,2012年,季超如愿以償地進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有意思的是,那一年,這個班只有18名學生。除了季超,另外10余名同學都來自國內知名編劇、知名藝術家之家,這讓他倍感壓力。 起點比別人都低的季超,強迫自己每天看一部電影,做拉片筆記,詳細到鏡頭的景別、幾秒、演員的走位、攝影機位運動以及現場布光等,都一一記錄下來,他相信:勤能補拙。 除了專業課上的理論知識,季超還到網上“偷師學藝”。他假裝“買家”向賣攝影器材的“賣家”提問各種有關攝影知識,問到對方煩了,不搭理了,他再換一個賬號繼續問。 ★喜歡紀錄片是因為“情懷” 紀錄片市場的行情,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曉。可是,為何選擇做并沒有什么“市場”的紀錄片導演呢? “我覺得喜歡紀錄片的人,是因為紀錄片不僅單純紀錄了他們的一舉一動,更是融入了自我的審視,當我們把這樣的原貌與審視匯聚在一起時,這便記載了文化。紀錄片不是快銷品,它會立足于歷史和行業,也為后來留下歷史檔案。我們終究老去,紀錄片便是下一代太平盛世里最好的一份備忘錄,也是一份情懷和擔當。”談到這個,季超的情緒有些激動。 業余時間,季超會到各類劇組里當場工和攝影助理,跟隨過國內著名的紀錄片導演焦波、傅靖生等,也為沙縣籍動作導演陳家福當過助理。季超說,自己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 大學四年里,季超取得了不小的成績。2015年,他的作品《出家》入圍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大學生作品,入圍第十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影片《記錄單元》在2015第三屆中國·鎮江西津渡國際紀錄片盛典中提名最佳大學生作品、最佳定制紀錄片。同年被中國·鎮江西津渡國際紀錄片盛典簽約特邀簽約導演;作品《我的音樂之路》入圍第四屆(2015)“青春的紀錄”——環太平洋大學生微紀錄作品大賽,并獲得首屆青島大學電影文化論最佳紀錄片,入圍北京國際微電影節紀錄片單元,提名第十二屆中國傳媒大學“半夏的紀念”國際學生影像展最佳紀錄片單元。 在季超的眼里,紀錄片對于國家和人類的意義就像是一個相冊對于家庭那樣,如果一個家庭缺少了相冊,那就會失去了很多重溫美好回憶的機會。雖然現在很多的電影院更愿意給商業電影排片,但他相信,如今紀錄電影創作者們的努力,會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紀錄片的獨特魅力,并且愛上它。 ★ 用紀錄片記錄家鄉 季超是土生土長的沙縣男孩,也想著為家鄉宣傳些什么。2014年,大三的他和7個同學合作,拍攝了一部美食紀錄片《真正的沙縣》。 很多人說起沙縣,就只會想到拌面、餛飩。在季超看來,沙縣厚重的文化底蘊往往被世人所忽略。所以,才會想用影片向所有人力證,沙縣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 這部紀錄片致力于展示“充斥在每個城市里的‘沙縣’和那個閩中小城有著本質區別”。由于資金有限,他通過眾籌來給鏡頭做了最后的鏡頭補充、后期制作和擬音的費用。“沙縣人的另一個烙印就是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沙縣精神。”在季超的眼里,沙縣的水土鑄就了沙縣人的性格,將家鄉的文化推廣出去,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今年春節前,季超和他的團隊還在沙縣拍攝了6集微電影《淘金山佛教短片》,一集5-6分鐘,每個故事講述一個道理,一放到網絡上就備受關注,目前點擊量已超過75萬人次,讓他名聲大噪。 2016年大學畢業的季超,現供職于海南省電影電視制作中心北京辦事處任編劇。年輕氣盛的他除了繼續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外,希望積累一定經驗后再回到大學,將自己的所學傳授給熱愛藝術的學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