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縣擁有花卉種植面積12937畝,是海西最大的鮮切花基地,2014年“清流鮮切花”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作為“福建省鮮切花之鄉(xiāng)”,清流縣花卉種植已帶動全縣3450多戶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直接相關從業(yè)人員15580多人,從業(yè)人員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以上,實現年產值3.2億元。
從“小打小鬧”到規(guī)模種植,并發(fā)展成為年產值過3億元的特色產業(yè),花卉這一“美麗產業(yè)”已成為清流縣的重要支柱產業(yè)。清流花卉產業(yè)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美麗“蝶變”?如何帶動更多人致富?
“美麗產業(yè)”華麗升級
5月24日,記者走進花農鄭開紅的聚宏農林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基地內,眼前是平坦的花卉種植區(qū),一條水泥路將種植區(qū)分成兩邊,一邊是整齊的智能溫控大棚,里面培育著北美冬青和花醉木等高檔花卉種苗;另一邊是連片的高標準連拱鋼架大棚,剛種下的非洲菊苗長勢正旺。
這位從2008年開始種植花卉的花農,從10畝地開始,擴種到20畝、50畝、300畝,再到現在的1000畝。近5年來的大規(guī)模種植,讓他的花卉產業(yè)從單純的鮮切花種植,發(fā)展成為融苗木生產、鮮切花種植、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yè)產業(yè)。
“基地規(guī)劃建設7個功能區(qū):花卉核心區(qū),主要以種植鮮切花為主,種植面積100畝以上;景觀魚溪區(qū),利用現有的兩條山泉水小溪,建生態(tài)護岸,養(yǎng)景觀魚;200畝水果采摘區(qū),設置四季皆宜的水果采摘模式;30畝垂釣區(qū),養(yǎng)殖各種精品魚類;300畝精品山茶花觀光園;400畝名貴樹種種植園以及山泉水泳池等……”說起基地規(guī)劃,鄭開紅侃侃而談。
鄭開紅介紹,基地從今年開始投入,打算用5年時間,投資1億元,利用清流鮮切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依托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良好的水質資源、多樣的山林資源,把基地打造成大型現代農業(yè)觀光園。轉型后,鄭開紅的收入不再僅是依靠鮮切花的種植和銷售,而是全縣花卉規(guī)模效應帶來產業(yè)轉型升級的紅利。
“清流花卉產業(yè)的華麗升級,得益于當地政府對花卉產業(yè)的鼓勵與支持。”清流縣林業(yè)局花卉辦主任江斌說。
江斌介紹,2003年前,清流縣里田鄉(xiāng)有個別農戶嘗試種植花卉,效益頗佳,引起縣里的關注。經過一番調研,清流人“嗅”到花卉產業(yè)的誘人前景:論自然稟賦,清流與“花卉王國”昆明處同一緯度,溫和濕潤,日照充足,且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花卉連片規(guī)模化種植;論市場,我省的鮮切花除了原有的羅源縣基地外,大多從外地引進;論效益,花卉年畝均產值可輕松過萬元。
于是,在政府引導下,清流這個貧困縣開始大面積引進非洲菊等鮮切花品種,大力發(fā)展花卉產業(yè),縣里出臺鼓勵政策,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參與種植;2005年,引進省農科院黃宇翔教授,成立清流首個花卉組培中心——鴻翔農莊,實現鮮切花種苗自主研發(fā),打破了我省鮮切花種苗依賴進口和省外調入的局面;2012年,引進云南春舞枝公司,在清流設立總部,成立福建春舞枝花卉公司,并在清流國家級臺灣農民創(chuàng)業(yè)園花卉交易市場設立12580鮮花電子商務平臺、全球鮮花速遞網,清流花卉實現從傳統(tǒng)銷售模式向電子商務營銷的華麗升級。春舞枝公司與全球最大的鮮花銷售商開展戰(zhàn)略合作,可在24小時內把鮮花配送到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qū)。
短短5年內,清流的鮮切花產業(yè)得到飛躍成長,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美麗產業(yè)”。農業(yè)龍頭企業(yè)的帶動、專業(yè)合作社聯動以及農民的積極參與,清流花卉產業(yè)真正從一產向二產、三產發(fā)展,實現了“促一進二”“促一進三”,實現了美麗“蝶變”。
選準“一枝花”,全村奔富路
“清流鮮切花從原來的寄售,到現在我們到了哪個市場,哪個市場就來找我們,我們的量已經足夠大,大到可以影響整個市場了。”鄭開紅說。
清流花卉每畝產值在2.3萬元至4.3萬元,較高的利潤吸引了周邊百姓一步步加入,也帶動更多的花卉企業(yè)和合作社發(fā)展壯大,并帶動更多新品種的引進。
花農李金紅2010年趕上花卉種植這股“東風”,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2年以來我的基地從5畝擴大到現在的40多畝,又從單純的非洲菊種植,到洋桔梗、康乃馨、勿忘我等多樣化新品種的摸索試種。新品種現在已經試種成功了,成功的背后最重要的就是資金和技術支持,這些縣里都花了大力氣幫我們。”李金紅說,雖然還有55萬元銀行貸款,但自己一點也不擔心,只要不遇到大的自然災害,40多畝花卉年收入可達到130多萬元,正常情況半年左右就能夠還清貸款。
在基地發(fā)展帶動下,她常年聘請的工人也不在少數,僅發(fā)給工人的工資每年就達18萬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周圍富余勞動力增加收入。
花卉產業(yè)帶動的不只是一個個花農致富,還有一個個花卉村的脫貧,省級重點扶貧開發(fā)村元山村就是一個例子。近5年,元山村花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全村鮮切花種植面積達到1676畝,幾乎所有的田地都用于種植鮮切花。通過種植花卉苗木,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人均收入達萬元以上,因花卉脫貧的貧困戶占半數以上。與此同時,村里的面貌也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進入村莊猶如進入了一個花的世界。可以說,元山村是因為選準“一枝花”,全村奔富路。
據統(tǒng)計,全縣已有5個鄉(xiāng)鎮(zhèn)的13個村進行規(guī)模化的花卉種植,花卉苗木企業(yè)總數達62家,花卉苗木協(xié)會(合作社)53個,花卉種植面積逐年遞增。
清流縣在鼓勵花卉種植的同時,也積極為花農解決后顧之憂,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努力,清流縣成為福建省首批8個設施花卉種植保險試點縣之一。從去年開始,對參加設施花卉種植保險的企事業(yè)單位、合作社、種植戶,縣級財政給予15%的保費補貼,省級財政給予20%的保費補貼,農戶自繳65%。
對設施農業(yè)保險的有益探索,有效降低了花卉種植的風險,增強了花農防災減災的能力,致富路上多了一份保障。“有了這個好政策,下一步我們要提高花農參保意識,擴大保險覆蓋面。”江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