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梨花開,吸引來各地騎行愛好者。 ????
閱讀提示
7月2日,在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的千畝蓮田花海中,蓮文化主題公園——修竹荷苑正式開園。活動當天,吸引了來自各地的1000多名游客到這里賞荷花。
從桃花、梨花、油菜花,到荷花、格桑花、金針花,再到梅花……眼下,閩江源頭建寧,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去年全縣實現游客接待102萬人次,比增26.6%,旅游收入9.1億元,比增24.6%,再創新高。
近年來,建寧縣立足當地生態農業資源優勢,走“農業+旅游”的新路子,不僅做旺了人氣,還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更拉長了農村生態經濟產業鏈。
如今,“賞花經濟”迅速成為山區建寧的一張“金色名片”。
看,花果山熱鬧起來!
7月3日,在建寧縣里心鎮花果山,果農林德君正在忙著采摘早熟品種梨翠冠。林德君是浙江人,50多歲。早些年,他在浙江的果園,因為無處學技術,果園每年虧損幾萬元。
1999年,林德君和妻子來到建寧承包果園。平時自己管理。遇上技術難題時,就托縣果業協會邀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
后來,雖然種果技術提高了,但是梨還是賣不上價格。“5年前,我們賣梨,得自己找市場,自己雇車,運到外邊的水果市場上賣。”老林說,經常一車梨拉出去,只能賣出一半,剩下的爛了,就只能倒掉。
“現在賣果,只需坐在果園里等顧客上門就行。”老林說,來果園里的顧客有兩種:一種是批發水果的;一種是采摘水果的游客。
今年,里心鎮在林德君的花果山里舉辦第二屆賞花大會暨花朝節。“沒想到,一朵花,一顆梨,竟然能吸引這么多游客。”林德君高興地說,當天,有8000多人到他的花果山賞花,山腳下小轎車停了800多輛。
從那以后,老林的花果山熱鬧了,再也不是他夫妻倆表演“二人轉”,四面八方的游客紛紛來賞花、摘果及體驗農事。
眼下,老林果園早熟梨已經開始采摘。這幾天陸續有游客自駕車到果園里采摘購買。
“今年3月,我就帶著女兒到這賞花。今天,再來這里,讓她感受一下采摘的樂趣。”張女士從廈門開車來建寧游玩,她說,今天收獲真大,不僅讓孩子體驗農事,還學會了辨認梨的品種。
游客來了,果農開心,樹上的梨,不用請人采摘,游客自己體驗采摘的樂趣,然后一箱箱帶走。
瞧,鄉村家庭農場火了!
7月2日,周末。建寧縣高峰村清華家庭農場里的荷花已經綻放,不少游客來看梯田蓮海。“今天,來這里的游客,除了三明各地的,還有來自江西等外地的。”農莊老板聶清華一邊忙著招呼客人,一邊介紹起來。
聶清華算是建寧“賞花經濟”的第一批受益者。上世紀90年代初,他種食用菌,因技術不過關,虧了2萬多元。他不甘心失敗,1999年又向銀行貸款5萬元購買農用車,夫妻倆開始跑貨運,販運毛竹、筍等農產品,同時又承包造林。2004年,她通過流轉土地又大規模種植蓮子、黃精等。
聶清華說,高峰村雖然窮,但旅游資源相當豐富。這些年,村里推進“香溪花谷”項目,還有旁邊的坪上蓮海梯田,吸引了不少游客。
“游客來了,除了賞花,還會消費。”聶清華說,花一盛開,來農家樂吃飯的游客就成倍增長,客流比平時多了幾倍。村里的土雞、土鴨和建蓮等農產品,也有了銷路。
看到聶清華家賓客滿座,生意紅紅火火,村民們也都轉行搞起了旅游。許多村民借助家后山的“巨石陣”,搞起了農家樂,修了人行步道,種上毛竹,搭建涼亭和秋千架。“每年‘五一’、‘國慶’假期,每天的營業額都有3000多元。我們全家齊上陣,還忙不過來。”聶清華說。
和聶清華一樣,“修竹人家”農家樂的楊桂蘭也嘗到了“賞花經濟”帶來的甜頭。
楊桂蘭所經營的農家樂在全國觀光農業示范點——建寧縣修竹荷苑內,每年有5萬多名游客。楊桂蘭說,每到賞花季、采摘季,店里的生意比平時翻了好幾倍。
“現在,荷苑內建設了建蓮文化館,還有荷花品種園,游客停留時間更長了。”楊桂蘭說,會比去年更加火爆。
“賞花經濟,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旺了當地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更讓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建寧縣旅游局局長張美娥介紹。
打造品牌,讓“賞花經濟”四季常青
7月2日,為“荷”而來“食”尚伊家美食·公益活動在伊家鄉舉辦。千名步行志愿者來到荷苑賞花,然后步行前往伊家鄉,感受閩江正源生態食材的品質。
近年來,建寧縣把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觀光農業,做強賞花經濟,打造高峰香溪花谷、修竹荷苑、桃梨觀賞園等賞花景點,形成“田園鄉村、綠色生態、紅色經典”三大旅游品牌,打造了“綠之幽、花之嬌、紅之魂、古之韻”四張名片,確立了“清新花鄉·福源建寧”的旅游主題形象。
在“五朵金花”的基礎上,建寧縣著力提升修竹荷苑、香溪花谷等5大賞花景區,培育里心花果山、夏家灣櫻花基地等6個賞花基地,建設上坪、沙洲等7個賞花示范村,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形成“一季一特色、一鄉(鎮)一品牌”的全域賞花格局,實現由蓮鄉向花鄉的轉變,建寧正朝著“國內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嬗變。
采訪手記
“賞花經濟”必須扎根農業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作為“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建寧縣用好用活“花”資源,做好賞花服務,走出了一條“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賞花經濟”如何走得更遠?產業如何融合?
應當看到,“賞花經濟”還應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上進行全方位改善,設計出個性化的產品,運作成賞花、摘果、住宿、購物等全產業鏈。
“沒有文化承載的‘賞花經濟’稱不上品牌,花海項目必須根植于農業本身。”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介紹說,建寧縣利用縣內良好的農業資源,將傳統農業與休閑觀光旅游相結合,通過“跑步+賞花”、“騎行+賞花”、“瑜伽+賞花”等形式,讓游客全方位感受綠色;通過把農田、果園變成景區,大力推進旅游發展空間向鄉村拓展、旅游配套設施向鄉村延伸、旅游客源向鄉村分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拉動建寧縣全域旅游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