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古琴奏響傳承佳音
2017-07-10 10:09:25葉明華?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錚錚弦上音,悠悠古琴曲。 7月3日,一場“古琴音樂會”為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開啟文化之旅拉開帷幕。 這是一場由三明學院、省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承辦的音樂會,也是本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中唯一一場音樂會。來自三明市歌舞團、市古琴藝術團、市古琴傳習所的琴友們以琴交友,以琴會友,抒古韻于新聲,追傳統于未來。 一場“指間上的中國”盛宴 一張琴,一支簫,兩個素雅、沉靜的琴友,琴簫和鳴一曲《良宵引》……這不是一幅詩意的畫,而是琴者帶著觀眾進行一次詩意的旅行。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產生在大約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在古代只稱“琴”,近百年來為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稱為“古琴”,是中國古代文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古琴撫,青衣舞,醉臥江畔一場夢。”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有很大不同,更講究音樂故事。古琴琴譜現在存世共150余部,每一首古琴曲都有一段韻味深長的故事。 音樂會上,一首首古琴曲悠悠響起。《神人暢》表達的是昔日部落領袖“堯”祭祀之時彈琴,奇妙琴聲感動上天,使天神降臨,與人們歡樂歌舞,共慶盛典的盛況;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春江花月夜》,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曲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蕩漾于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而遺韻今朝的古琴曲《流水》,引出一段俞伯牙與鐘子期膾炙人口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撥動著今人的心弦,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古人不聞今時樂,古樂亦能教今人。除去最傳統的獨奏形式,音樂會上還有琴簫合奏、琴與舞蹈、琴與茶藝、琴與太極以及琴與吉它、馨鈴的對話。或一琴一人的簡約空靈、或琴與舞蹈的相得益彰,各種形態的琴樂在這個舞臺上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傳遞千年來不變的深沉與悠遠。 “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一場古與今的對話,一次跨時空的多語境疊置。”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省教育廳出國留學管理中心主任陳金建說,“當代大學生尤其是港澳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得少,古琴作為古代文人‘四藝’之首,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三明有這么好的古琴團隊,古琴傳承,所以我們特地邀請前來表演。”他曾專程到三明學院觀看古琴表演,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力促此次古琴音樂會的演出。 泠泠七弦添彩文明城 的確,我市具有悠久的古琴文化淵源。宋代朱熹不僅是理學大儒,同時也是琴學名家,明代楊表正更是琴學大家,成為江派古琴藝術的杰出代表,永安也因此享有“南國琴城”美稱。而在三明市區,這兩年對古琴的傳承也受到了重視。 三明學院旅游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羅金華教授這些年一直致力于我市古琴傳承。 因為興趣,1986年,羅金華借在華東師大進修英語的時機,拜師國內唯一被稱為國樂大師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衛仲樂。之后20余年間,古琴是他自得其樂的世界,那也是一個曲高和寡的音樂世界。他曾參加過第一屆的全球古琴愛好者集會,“那時,不足百人參會,比大熊貓還要稀缺。”羅金華說。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古琴大師陳雷激那一把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奏出一曲使人靈魂震顫的古琴曲《太古遺音》,立即被全世界的人所認識……一時間,古琴熱在全國各地紛紛興起。 2013年,市歌舞團童團長從外地得知會古琴的羅金華,希望他出山,而這時三明學院開始轉型,開展第二課堂的學習探索。羅金華接下任務,彌補了當年想辦班傳承古琴這門古老藝術卻無人問津的遺憾。2014年,三明學院成立仲樂古琴社團,指導老師羅金華。“取名仲樂,是為了紀念古琴泰斗衛仲樂,也是我的恩師。”羅金華說。同年,市古琴傳習所也成立,羅金華為我市古琴愛好者傳道授業。 第一學期有30余名學生報名,各院系學子均有。學市場營銷的潘賢杰在偶然的機會被羅金華老師發現愛好古琴,苦于找不到老師的他,在2012年就私下跟羅老師習琴。社團成立后,他成為第一任的社長,而畢業后,他在市古琴傳習所當了一名老師。 “我們社團至今培養了300余人,畢業后從事古琴相關工作的有6、7人。”羅金華很欣慰,今年2月,古琴成為學校公共選修課,有2個學分,而音樂學院還打算把古琴列為必修課。 “古琴入門并不難,只要喜歡就能學會。”羅金華說,古琴其實離現在的人們并不遙遠,比如電影《知音》《秦頌》等,里面都運用了古琴藝術。 如何讓古琴這樣“陽春白雪”的藝術更好地融入當下,羅金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菊花臺》是他把流行曲與古琴進行了融合,二次創作的作品。《茉莉花》的創編,他又嘗試了吉它、馨鈴和古琴搭配,讓中西樂器,在一曲悠揚婉轉的民樂中,水乳交融,展示別樣風情。 “如今可能不是古琴最好的時代,但這應是古琴走向興盛的時代。”羅金華說。 古琴是文人音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品種,是從前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之器,在當前更具有普遍意義。“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是對時空的理解,是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羅金華說。 古琴在三明已漸漸“發聲”。在我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時,我市的古琴志愿者積極參與,古琴還入選了我市十大文化名片。三明學院還嘗試著古琴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參與《夢回泰寧》演出,在泰寧明清園、金湖等舉辦多場古琴音樂會,深受歡迎。現在,不僅市區、永安,在沙縣、尤溪都成立了古琴協會,有一批愛好者“高山流水遇知音。” “我市還引進了斫琴師。這次表演的兩張琴就來自市朱子琴坊。”“古琴研究室則創編新曲,研究朱子、楊表正琴學思想、文化”……古琴教學、演繹、斫琴、研究,一條完整的古琴文化推廣脈落清晰可見,未來可期。 “希望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古琴,讓古琴重新走入我們的生活。讓古琴成為三明最美的文化名片。”這是三明古琴人的美好愿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