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精準扶貧啃下“硬骨頭”
2017-07-25 09:46:37陳曉星?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扶貧到了關鍵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基層干部總結起來就是:老弱病殘。如何幫助這些人摘掉“窮帽子”? 建寧縣是23個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之一,近年來在精準扶貧實踐中,瞄準貧困點,打好扶貧“組合拳”,推廣量化折股試點,攻堅脫貧“硬骨頭”。去年,全縣實現脫貧806戶、2561人。 定制服務,專啃“硬骨頭” 7月24日,在均口鎮(zhèn)興農食用菌基地里,鄒友來正忙著采摘香菇。 “這些都是會‘生錢’的寶貝,今年能給家里帶來兩萬多元的收入。”看著架子上長勢喜人的香菇,鄒友來很開心。 鄒友來是均口鎮(zhèn)隆下村的貧困戶。家里有4口人,妻子殘疾、母親年邁、孩子上學,一切開銷全靠他一人。沒資金、沒路子,怎么辦? 均口鎮(zhèn)將鄒友來一家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后,專門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扶貧計劃表”。 目前,他家的增收項目有三項:一是種植食用菌。他在興農食用菌基地種植香菇,眼下進入收獲期,5100袋香菇已經賣了1萬多元。二是種蓮子,可收入1萬多元。三是利用空余時間就近打零工,一年下來可增加5000多元收入。三項一加,一年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 此外,村里實施扶貧資金量化折股分紅,即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項目形成的資產折合成股權進行分配,向貧困戶發(fā)放股權證,讓每個貧困人口都享有同等股權。去年底他家共領到分紅款5220元。在各項扶貧政策的幫助下,鄒友來家的收入增加了,越干越有勁。 “現在我的日子雖然苦點,但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會越來越好的。”鄒友來說。 如今,建寧的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干部掛包,至少有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從項目謀劃、技術指導、資金投入、產品銷售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做到“一戶一策”,確保項目、資金、幫扶力量精準到戶。 村企合作,啃下“硬骨頭” “今年種蓮子,除去肥料、人工、田租等成本開支,還能結余1.5萬元。”在濉溪鎮(zhèn)大元村,黃梅楊笑著說,“多虧文鑫公司的幫助,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盼頭。” 黃梅楊是貧困戶,大女兒患有先天性疾病,花了不少錢,前幾年丈夫又不幸受傷,失去了勞動能力,家里還有個老人需要護理,整個家庭債臺高筑,生活的重擔一下子都落在她身上。 福建文鑫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yè),以建蓮為主產業(yè),集基地建設、科研開發(f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該公司與貧困村進行村企合作,在大元村、河東村建立1000多畝建蓮種植基地,結對幫扶貧困戶,做到種蓮有補助、技術有指導、加入合作社還有分紅……探索出“村企合作、產業(yè)扶貧、精準到戶”的扶貧模式,被評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yè)”。 扶貧,關鍵得靠形式多樣的有效機制,引導農業(yè)新型經營主體、非公企業(yè)、社會組織參與進來,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據統計,建寧縣現有36家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8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21家家庭農場加入扶貧隊伍。 像黃梅楊這樣的貧困戶,在種植的過程中,文鑫公司全程免費給予技術指導,并提供400元的藕種款和500元的化肥款,還贈送一臺手搖蓮子剝殼機;對于烘好的干蓮,文鑫公司也會優(yōu)先收購,價格高于市場價2至3元,讓農戶沒有銷售的后顧之憂。 除了直接幫扶到戶,文鑫公司還對大元村蓮子基地種植戶和村財進行補助,每畝補助個人50元、村財20元,僅此一項,村財每年就可以增加收入2萬多元。 整合資源,攻堅“硬骨頭” 伊家鄉(xiāng)地處偏遠,村子大多是高山村,耕地稀少,全鄉(xiāng)1.5萬畝耕地,70%都是山壟田,種植普通農作物效益低下。 目前全鄉(xiāng)8個行政村中有5個貧困村、5個空殼村,2016年未脫貧的115戶379人中,低保貧困戶79戶251人,占未脫貧人口的66.2%。 這么窮的地方,貧困戶如何脫貧? “在這里,貧困戶要脫貧,必須不走尋常路。”伊家鄉(xiāng)黨委書記黃國榮說,這里綠水青山,出產美食,伊家的豆腐、田螺、稻花魚等生態(tài)食材都遠近聞名。 如何通過生態(tài)食材擺脫貧窮? “這還得整合資源,抱團發(fā)展。”黃國榮說,去年以來,鄉(xiāng)里聘請專業(yè)人員,對全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進行了總體規(guī)劃布局,因村施策,抓實“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基地、一村一品牌”產業(yè)基地。 生態(tài)食材市場需求量極大,經過前幾年的摸索,市場反應很不錯。今年鄉(xiāng)里每個村都有一個項目,并結合精準扶貧,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吸引貧困戶參股,鄉(xiāng)政府給予政策優(yōu)惠,并把計生、婦聯、勞動就業(yè)等項目資金集中統籌使用。 “以前,家里養(yǎng)的雞鴨,想賣了掙些錢,可銷路不好。”東風村的貧困戶張文炳說,“現在好了,養(yǎng)的雞鴨有人上門收購,價格還比當地市場上的更高。” 目前,鄉(xiāng)里的高山優(yōu)質米、田螺、稻花魚的面積都達到上千畝,此外,鄉(xiāng)里還大力推進建蓮、淮山、肉鵝、牛羊等種養(yǎng)基地建設,今年可輻射帶動78名貧困戶以及7個貧困村增收致富。 “整合資源,因村施策、因戶施法,這樣的扶貧‘組合拳’才有力。”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介紹說,近年來,該縣全力打造蓮業(yè)、種業(yè)、果蔬、林業(yè)、煙葉、旅游、電商等七個產業(yè)為重點的百億產業(yè)扶貧工程,并建立完善產業(yè)發(fā)展與貧困戶增收脫貧聯動機制,實施“造血”式扶貧。同時,縣委、縣政府從有限的財力中拿出4000萬元,重點投向蓮、種、果等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化和扶貧開發(fā)重點項目建設,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幫扶貧困戶發(fā)展短、平、快致富項目。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