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
2017-07-31 10:05:03邱燦旺?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盧金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7月25日,在泰寧縣杉城鎮同興食用菌栽培基地,肖翠嬌正熟練地將海鮮菇裝袋。這些海鮮菇采用工廠化周年生產模式種植,全部裝袋完成后,將銷往北京、濟南、南昌等地。 對于自己的這份工作,肖翠嬌很滿意。“合作社的工資待遇不錯,每月收入在2500元-3000元之間,而且不會耽誤家里的事情,這給我們這些家庭婦女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肖翠嬌說,她和公司的很多姐妹以前都在外地打工,自從家門口辦了企業以后,都紛紛回來了。 同興食用菌栽培基地負責人林財水介紹,基地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銷售“三個統一”的產銷聯動策略,帶動養殖戶和村民實現增收。 “已提供就業崗位70多個,主要從事接種、滅菌、裝袋等作業,僅村里就有40多人在基地做事,村里的10幾戶貧困戶在基地工作,目前都已脫貧了。”林財水說,接下來合作社將朝著產業化、規模化、特色化方向快速發展。 同興專業合作社是泰寧眾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是泰寧眾多專業合作社的代表,它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疑惑,帶動更多的農民從“小生產”走向“大市場”,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走向專業化經營,成為引領泰寧縣現代農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泰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步伐明顯加快,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三農”發展的一種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構成農業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農業增效的主要力量。 泰寧縣科薈種業有限公司是我省水稻制種的龍頭企業,近年來,該公司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建立新品種展示點,拓寬銷售渠道,構建完整的種業產業鏈,成為帶動泰寧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力軍。 開善鄉余上村廖德潭一家就靠他種地、打散工維持生活。他既要給殘疾妻子治病,又要供孩子上學。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是縣里的重點扶貧對象。2014年,經政府牽線,他與科薈種業簽訂種植收購協議,試著訂單制種3畝。“當年制種收入8400元,比種植其他作物的收入高多了。去年,政府協調土地流轉,我又多種了幾畝地,加上我打零工的收入,全年超過2萬元不成問題。”廖德潭說。 “經過幾年的推廣,水稻制種的效益非常明顯,許多農民專門跑到公司來簽訂制種訂單。”科薈種業副總經理蘇志國介紹說,科薈種業已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經營模式,通過訂單帶動扶貧模式,制定糧食保護價收購、畝產值保底2500元,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免費為制種戶提供包裝袋、為制種戶檢驗及鑒定種子,扶持貧困戶參與雜交水稻制種。目前,已形成特色明顯、要素配套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了包括60戶貧困戶在內的3000余戶農戶制種,戶均增收1萬余元。 “各類合作社充分發揮規模效益,讓農民從事農業有‘搞頭’,而且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泰寧縣農業局局長鄒新會介紹,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強化惠農政策落實,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建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工作,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發展態勢,切實提高泰寧縣農業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泰寧縣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2家、市級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1家、家庭農場48家,其中示范社國家級2家、省級6家、市級9家、市級家庭農場7家。泰寧榮獲全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示范縣,金湖灣度假村獲得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梅口鄉獲得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鄉鎮,水際村獲得省級水鄉漁村。 鄒新會介紹,接下來,泰寧將采取政策扶持鼓勵,加快特色產業基地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步伐,培育現代農業園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同時通過創新機制、拓展服務、深化保障,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抱團發展,增強市場開拓和競爭實力,帶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邱燦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