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為了一種召喚,為了一種理想,中國人民解放軍閩寧游擊大隊71名熱血男兒,毅然投身革命武裝斗爭,為寧化的解放奉獻青春。8月16日,記者慕名前往寧化縣城郊鄉高塹村,采訪閩寧游擊大隊老游擊隊員廖逢祥。談起這段難忘的崢嶸歲月,94歲高齡的廖逢祥數度哽咽,欲語淚先流……

廖逢祥的紀念章、證書及照片。

2014年5月,閩寧游擊大隊紀念碑落成時,廖逢祥(左一)與戰友合影。
兩個哥哥先后犧牲
1933年7月,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滕代遠擔任政委的紅一方面軍東方軍攻克寧化泉上土堡,取得了入閩第一戰的勝利。廖逢祥的二哥、時年19歲的廖逢攸在泉上土堡戰役中負傷,腰部被敵人的刺刀扎傷,他一直堅持到戰役勝利。由于傷勢過重,廖逢攸被戰友護送回淮土水東家中療傷,但長達90公里的歸家路加重了傷情。廖逢攸在家中靜靜地躺了兩個月,溘然長逝。廖逢祥的三哥、時年16歲的廖逢發心向革命,也想要參軍。母親眉頭緊鎖,眼淚直流,卻還是顫抖著將廖逢發送出家門,再三叮囑他要跟著部隊好好打仗,爭取早日勝利歸來。廖逢發參加了紅軍,隨軍前往江西參加長征,再也沒回來,母親盼來盼去沒盼回兒子,幾乎哭瞎了眼睛,后來才知兒子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
“母親時常哭著說,老二走了,老三也沒回來……”說到這里,廖逢祥突然哽咽起來,不停地用手抹眼淚。兩個哥哥走了,當時他還年幼。現在很多往事都已忘卻了,但他還隱約記得兩個哥哥。回憶起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會突然喃喃自語地冒出一句“擴大鐵的紅軍”——那是當年最為流行的一條紅軍標語。
12名群眾參加游擊隊
1948年初,中共福州城市工作部(簡稱“城工部”)派遣邵敦等5人到寧化開展地下黨工作,準備迎接人民解放軍南下解放福建。寧化城工部作出決定,以農村為陣地,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建立游擊隊。1948年9月11日,邵敦、羅澄清在淮土青平村后龍山樹林里秘密召開組建閩寧游擊大隊籌備會議,開始有計劃地發展壯大游擊隊伍。
1948年3月,寧化西鄉地下黨工作負責人邵敦動員廖逢祥加入地下黨組織。“邵敦對我說,寧化城工部地下黨要在群眾中宣傳革命道理,喚起民眾覺悟,你回去淮土要把宣傳群眾工作做好。”廖逢祥回憶說,當年他在道南中學(今寧化二中)念書,邵敦老師是他的班主任,多次利用談心的機會勸他入黨,希望他多發動群眾,積極播撒革命火種。
在邵敦老師的指導下,廖逢祥經常走進淮土水東村、禾坑村開展宣傳工作。白天,他到禾坑村挨家挨戶宣傳,晚上在水東村走家串戶宣傳革命道理:共產黨好!咱們窮人只有跟著共產黨打倒土豪、惡霸地主,才能分田地,翻身得解放,過上好日子;國民黨是欺壓老百姓的,苛捐雜稅壓得咱們喘不過氣來,一定要團結起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經過多次反復宣傳后,群眾逐漸明白了革命道理,開始熱愛、向往共產黨,憎恨國民黨。”廖逢祥感慨道,當時村民還不了解共產黨,他開展宣傳時也曾遇到不少阻力,但他不怕,努力克服。
鳳山“聯義社”成立于1948年7月,是以鄉村小學生、初中生為主體,聯合起來為老百姓做好事的黨的外圍組織,當時有50多名成員。地下黨組織骨干成員羅澄清住在青平村,與廖逢祥家離得很近,兩人聯系密切。廖逢祥經常向羅澄清匯報工作,在羅澄清動員下,廖逢祥參與鳳山“聯義社”活動,此后他到村民家宣傳革命道理的次數更多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廖逢祥的積極宣傳和發動下,禾坑、寨下等村先后有12人參加游擊隊,進一步壯大了地下黨組織,充實了游擊隊力量,推動了寧化革命運動向前發展。

廖逢祥(左三)向晚輩講述革命故事。
30多支槍完好無損
1949年4月,廖逢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寧游擊大隊成立大會在鳳山村召開,宣布由羅其光任隊長,羅澄清任指導員,廖士銀任第三分隊隊長,廖逢祥任第三分隊副隊長,游擊大隊下轄1個中隊3個分隊6個班,共71人。
1949年7月,廖逢祥與廖心誠、廖士銀等游擊隊員利用“宗親關系”,從江西原國民黨軍軍官廖孟康手中借到30多支槍,將槍支、彈藥寄放在禾坑村廖氏祖祠內,隨后轉移到水東村,很快為游擊大隊所管控。
有一天,廖逢祥前往石壁橋頭村動員廖仁萬參加革命,在交談時得知匪首張捷能帶著20多人拿著槍要到禾坑廖氏祖祠內搶武器。廖逢祥立即將情況向羅澄清匯報。很快,張捷能就氣勢洶洶地帶著一幫人闖進禾坑村,冒充游擊隊要廖氏祖祠負責人交出從廖孟康處借來的槍支。負責人要求對方出示證件,張捷能欲強搶,但聽說武器已轉移到水東村時,轉而包圍了水東村。30多名游擊隊員正好從禾口趕往水東、青平,準備參加在鳳山召開的游擊大隊誓師大會,聽說有人冒充游擊隊搶武器,個個義憤填膺,迅速進入戰斗狀態。張捷能見勢不妙,急忙向淮土方向逃竄。“砰——砰——砰!”當匪徒暴露在水東村對面的開闊地段時,游擊隊立即開槍射擊,一個匪徒應聲倒下,其余的匪徒倉惶逃竄。為了不傷及在地里勞動的群眾,戰斗很快結束。這次戰斗打死匪徒1人,繳獲步槍1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匪徒的囂張氣焰。
1949年10月21日,寧化縣和平解放,10月29日,閩寧游擊大隊宣布解散。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采訪結束時,廖逢祥握緊記者的手,數度抹淚,一再強調要牢記歷史,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后記:
從1948年9月11日創建,到1949年10月29日宣布解散,閩寧游擊大隊歷時1年多,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器張氣焰,牽制和震撼了反動政權,削弱了反動勢力,為人民解放軍432團進駐寧化掃清了障礙,在和平解放寧化中起了重大作用。為了紀念這段歷史,2014年5月閩寧游擊大隊紀念碑在寧化縣淮土鄉青平村落成,現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寧游擊大隊隊員健在9名,平均年齡87歲,均享受革命“五老”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