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陳綱 建寧鄉親們仍在傳頌著他的英名軼事
2017-09-08 10:12:18詹昌政 王華耀?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詹昌政 建寧記者站王華耀文/圖 他有兩座墓:一座在閩西北家鄉的小山壟里,埋著他的衣冠遺物;另一座在千里之外的廣州,“沙基慘案烈士之墓”合葬著他在內的40多位英烈。 他叫陳綱(1899-1925),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犧牲在沙基慘案中。90多年過去了,他的故里——建寧縣伊家鄉筆架村,鄉親們仍在傳頌著他的英名軼事。 富商子弟 車出建寧城關,沿S205省道南行約一小時,折向鄉村公路再西行半小時,抵達筆架村的高嶺自然村。然后,棄車步行,穿過古木掩映的小峽口,進入名叫“里窠”的小山壟,看見依山而建的吊腳樓,擠擠挨挨——這里,就是陳綱短暫而又壯烈人生的起點。 高嶺,舊稱建寧南鄉都上堡高凌屯,離縣城35公里,海拔700多米,高寒,偏僻,居住的都是“義門官溪莊”陳氏。到了陳綱曾祖這一輩,陳大類等人遷往閩北崇安縣,開辦茶廠。 陳綱的祖父陳貴絲早年家境貧寒,后投奔崇安族人,幫人采制茶葉。數年后,在崇安買了幾片茶山,種茶、制茶,從此發家致富。 陳綱父親陳連茂排行第四,陳氏族譜稱贊他“繼往開來,坐擁萬貫家財,為人公道無私,屬吾族中成功創業者之楷模”。他22歲生陳綱,26歲才開蒙讀書,兩年后,由文童捐納太學生。可就在這一年,科舉制度廢止了。 陳連茂分得幾片茶山,仍然種茶、制茶,只是每年三月至七月,在崇安經營茶業,七月以后淡季,回建寧城關開布店。因此,家里養了四五匹馬,充當交通和運貨的腳力。 出生在富商的家庭,身處于那樣的時代,陳綱的人生會是什么樣? 走出大山 陳綱,譜名芳瑤,學名綱,字輔周,號紹堯。他出生于清光緒己亥二十五年(1899年)9月23日,六兄弟中排行老大。 族親回憶說,陳綱從小體格健壯,活潑好動。7歲開始在高凌義門陳氏祠堂讀私塾,經常悄悄溜出教室去玩耍,但先生一提問,該記憶的能背誦,該講解的能回答,天資聰穎,令人驚奇。 從陳綱故居看,他家居住的是典型的吊腳樓:正面懸空,以柱支撐,樓上住人,樓下堆放木柴等雜物。憑窗眺望,正對著小峽口,可以看見近山青、遠山灰,不知陳綱望遠時起過什么念頭?他家的左側,樓亭間毗連著一塊小村少有的空坪,這讓少年陳綱有了奔跑跳躍的空間。 12歲那年,爺爺去世了,陳綱也開始獨立生活——去寧化縣安遠鄉讀高級小學。15歲,他畢業回到里窠。縣志為陳綱作傳時,說他高小“畢業后回到家里,挑水、砍柴、養馬。善騎,能躍上無鞍的奔馬。”這高超的騎術是在屋后的曬谷坪練成的。 陳綱17歲結婚,在家耕讀了幾年,21歲考入福州優級師范學校。雖是第一次獨自出遠門求學,但在福州遇見了建寧同鄉張云松,不覺得孤獨。張云松,又名張久楨,里心鎮巖上村人,比陳綱大6歲,滿腦袋新思想,俠肝義膽,兩人相見恨晚。 第二年(1921年),從福建政法學校畢業的張云松,受聘為南洋吉隆坡中華中學校長。陳綱無法抑制推窗看世界的激情,就結伴前往馬來西亞,在華隆僑校教書。這一年,兒子陳遠林出生,沒幾個月就夭折了,大喜大悲,但他都顧不上了。 才一年,陳綱辭職回國,他要把孫中山民主思想傳回內地。先在廈門集美學校任教,組織學生會,宣傳愛國思想,發動市民抵制日貨。校長怕事,勒令陳綱停止反日宣傳活動。氣氛蕭殺,陳綱不得已轉入華僑辦的中華中學,繼續秘密從事革命工作。 到了1924年,孫中山主張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傳到廈門,可以公開宣揚、解釋了,陳綱對民主革命的大本營廣州心向往之。當年春,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來,陳綱認為報效國家的機會來了,躍躍欲試。 但是,當時各地軍閥勢力強大,黃埔軍校只能秘密招生:由出席國民黨“一大”的各省代表回原籍后,代為秘密選送考生去黃埔應考。陳綱經人(族親說是陳嘉庚)推薦,省試通過,3月27日來到廣州試場,接受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筆試和口試。 5月5日至7日,新生到黃埔島入校報到。正取生編為第1、第2、第3隊,備取生編為第4隊,陳綱和胡宗南、冷欣等,編在第4隊。這就是孫中山心目中的黃埔500壯士。隨后,軍政部講武堂學生120余人也編入,為第5隊。 6月16日,在黃埔軍校成立典禮上,孫中山致辭強調:建立“黨軍”,建立革命黨自己的軍隊。“要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后塵,更要用這500人做基礎,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軍。” 陳綱聽得熱血沸騰,革命生涯就此開始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