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漢子的鐵道情
2017-09-20 10:25:14賴全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寧化記者站 賴全平 □劉祖文 文/圖 漳泉鐵路、廈門海滄大橋、福州地鐵1號線……24年來,他奔赴八閩大地,在平凡的測量崗位上,在一次次距離與角度的精確定位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與追求。 全站儀、水準儀、三腳架、塔尺……寒來暑往,他扛起上百斤的設備,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難,施測過的點不計其數,測量數據以10萬計,從來沒有出現過差錯。 他叫趙剛,42歲,遼寧沈陽人,中鐵十七局集團鐵道測量隊隊長、高級工程師。2016年12月,他奔赴革命老區——寧化,參加浦梅鐵路建設,擔任中鐵十七局集團浦梅鐵路PM-3標段3分部測量隊長,負責11.52公里鐵道建設的測量和內業資料管理。 8月18日,驕陽似火,當記者輾轉找到趙剛時,他正與隊員吳長滿汗流浹背地奮戰在雷坊隧道附近,開展鐵道定位測量。從他爽朗的笑聲中,記者感受到他對測量工作的執著與熱愛。 下水穩定小船保測量 20世紀90年代,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測量技術人員在鐵路集團里算是鳳毛麟角。1993年,18歲的趙剛成了中鐵十七局集團的一名員工。面對全新的工作領域,趙剛自學了測量學、工程制圖學、計算機和計算機制圖等相關知識,向身邊的同事虛心請教,在實踐中慢慢領會,很快能熟練使用新一代測量工具。 測量是工程建設的“眼睛”,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趙剛不辭辛苦,天天奔波在鐵道測量第一線,一絲不茍,從無怨言。在趙剛身上深深觸動我們的不僅是他那精湛的測量技藝,更有他那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2002年8月,趙剛參加丹拉高速天津段建設。在建設一座600多米長的跨河大橋時,為進行大橋樁基定位,他帶領同事王帥撐起小船劃向河中,無奈水流湍急,小船起伏不定。趙剛知道,只有在平穩的地方才能測出精確數據,動蕩的船體會影響測量結果。為穩定小船,獲得準確的測量數據,趙剛多次潛入水中,用繩索綁著水下的大石塊,奮力拽穩繩索,盡量讓小船保持平衡,從而順利完成測量任務。 “當時只想讓小船盡快平穩下來,根本沒想那么多,嗆了幾口水,左腿被水下尖石劃破也沒什么感覺。”說起這段難忘的記憶,趙剛顯得很平靜。 滑落山澗護著全站儀 無論天氣好壞,只要工作需要,趙剛隨時會扛起儀器出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為了趕進度,他經常因加班加點干活趕不上吃飯,有時還得帶病堅持工作。 工程施工,測量先行,測量工作進展得快慢,直接影響后續工作的進展。每接到一項新工程,趙剛就會很快進入“戰備”狀態,審圖紙,跑現場,馬上展開前期工作。 為保證工程進度,趙剛風雨無阻,任勞任怨。他每天扛著上百斤的儀器徒步行走數公里,穿行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腳上的解放鞋幾乎每月都要磨爛一兩雙,經常被鋒利的竹子刺傷腳板。 新建浦梅鐵路在寧化境內長36.5公里,設水茜站、寧化站兩個中間站,按電力牽引、行車速度160km/h設計,預計2019年建成。趙剛所負責的測量路段大多在崇山峻嶺間,需跋山涉水,步行前往。 寧化城郊鄉的危家坑,有一道長長的陡坡,是浦梅鐵路必經之路。今年7月,趙剛帶著隊員吳長滿,用砍刀從高大的茅草叢里劈開一條小路,艱難地爬上危家坑陡坡。正當他準備架設全站儀時,不想腳下一滑,連人帶儀器一起滑落山澗,但他始終護著全站儀,兩腿劃得鮮血直流,儀器卻完好無損。 一手帶出8名徒弟 從事測量工作20多年來,趙剛一手帶出8名徒弟。如今,他們奔赴神州大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干得有聲有色,經常會打電話向趙剛問好,或和他討論測量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家住寧化濟村鄉的吳長滿是趙剛一手培養起來的技術員。趙剛手把手地教吳長滿,從測量理論到現場操作,沒有任何保留,稍微有點偏差便立即進行糾正,然后再親自司鏡復核。一旦發現數據可疑,他便立刻復查處理,從不延誤。“趙師傅不僅教我們測量技術,也教會我們嚴謹細致地對待工作,教我們始終保持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談起趙剛,吳長滿禁不住豎起大拇指。 由于人手少、工期緊,作為測量隊隊長,趙剛白天和測量隊其他成員在工地測量,晚上加班計算內業資料,做數據復核和技術交底,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經常忙到深夜。為了達到最佳效果,他積極采納好的建議,更新測量方法,前往工地反復測量和復核。 青春綻放終無悔,絢麗人生譜樂章。當別人抱怨測量工作辛苦而又單調乏味時,趙剛卻深深地愛上了它。在趙剛的手里,那些冰冷的“鐵家伙”似乎已經有了靈氣,距離、角度,一串串數字,傾注了他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與執著。 “干一行愛一行,不知不覺間,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它。”趙剛坦承,他與福建有緣,他的工作生涯大多在福建度過,他將帶領他的測量團隊,一如既往地奔赴在八閩大地、大江南北,為祖國的交通事業盡一份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