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漸行漸遠的渡船
2017-09-22 10:05:24張宗鋁?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宗鋁 文/圖 尤溪縣半山大橋正在建設,再過一年,大橋竣工時,尤溪河上唯一的、最后的擺渡人林上國將結束他的擺渡生涯。 一塊錢的船費 現如今,一塊錢能做多少事?一塊光餅、一個饅頭、一支香煙就值一塊錢。然而給你一塊錢,叫你從上一兩百米的尤溪河對岸把烏篷船撐過來,完后再撐回去,這活你干嗎?肯定不干!但這世上還真有人愿意干,他就是今年67歲的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老船夫林上國。 半山村與汶潭村隔河相望,中間隔了近200米寬的尤溪主流汶潭河段,因此是一個交通相對不便的村落。孩子到城關讀書,老人到城關看病,如果沒有坐船,非得繞過梅仙大橋或從通演村抄小路到城關不可。路程多走六七公里不說,要是耽誤了讀書或看病,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半山村得雇一個人撐船。 1997年,47歲的林上國開始為半山、汶潭兩個村的村民撐船。那時候村部沒有錢,只是到了過年的時候,半山村給2300元,汶潭村1700元。就這樣,林上國從1997年一直撐到2004年。到2004年,半山經通演到達城關的道路拓寬后,才更少人坐船,林上國暫停了撐船的生涯。 2014年,隨著鄉村旅游的開發,到半山旅游的客人逐漸增多,半山和汶潭兩個村每月各給林上國500元,并允許林上國收取一定的船費。兩村村民過河每人收1元,外村的游客每人收3元;女兒回娘家收3元,女婿探親收5元。只要有1個客人,林上國也要撐船。一兩百米寬的河道,撐一趟最少收入1元,最多收入5元。遇上游客多的時候,會多收幾塊錢。好心人看到林上國很辛苦就多給幾塊錢,但個別游客還會跟林上國討價還價。 林上國年輕時就是個艄排工。1979年他就在尤溪至福州的河道上艄排,直到1989年才結束艄排生涯。艄木排非常危險。枯水期艄不動,尤溪到福州要6天時間。豐水期4天就能到福州,但暗礁多,木排常常擱淺或側翻。林上國說:“艄排的飯很大粒(‘大粒’尤溪方言,難以咽下、危險的意思)。” 撐船也艱苦。沒撐的時候,就得在船艙里坐著。冷天風大,凍得直哆嗦。熱天烏篷船里待不住,只能躲在沿岸的樹蔭下。有時,因為碼頭上蘆葦多,看不到小船,游客就會責備林上國,但林上國只能笑臉相迎。 現在半山、汶潭兩個村的年輕人經常幫助林上國撐船,以便讓林上國少花點力氣。 義務的救生員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句話帶著貶義,但也告訴人們在河邊討生活危機四伏。 林上國從小生活在河邊,水性極好。1971至1977年,林上國當了六年的義務兵,曾在部隊的游泳比賽中獲過大獎。因此,他在尤溪河上做了很多好事。 前幾年,兩個孩子在河邊撿田螺。剛下水的時候,林上國就勸誡他們不要到河邊撿田螺,有危險,但兩個孩子不聽勸告,越走越深,越撿越遠,直到河水齊腰深了還在撿。一個小孩不慎被河水沖走。林上國聽到孩子喊“救命”后,立刻撐船相救,保住了那個孩子的性命。 為了答謝林上國的救命之恩,每到過年,家長都會提米粉、豬肉、雞蛋等給林上國吃。眼看著那孩子一天天長大,林上國打心眼里感到高興。 “近水樓臺先得月”,但生活在河邊的人故事也多。比如,夫妻吵架常常會出現女人跳河的事情。有的女人為了恐嚇丈夫,跑到河邊時身后一大群的人在追。有的女人是真的來跳河的,不僅身后沒有人追,甚至在勸誡的過程中突然翻過頭來跳入水中,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沒命。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多次,林上國都及時相助。 林上國說:“撐船和救人都是我應該做的。” 大河的守望 今年6月14日,半山大橋開工建設,預計一年后就會竣工。 面對大橋的開工,林上國的心情是復雜的。一是大橋通車了,兩岸的百姓交通方便了,這是一件大好事;二是自己的撐船生涯也將要宣告結束,大半輩子生活在河邊的他總有一些不舍。 林上國說:“過去,撐船跟剃頭、看廟、抬轎子、放母鴨、賣唱、蓋棺材,一樣是個下等的活。”眼下做堤壩、挖綠筍一天都能掙上百元錢,撐船一天掙不到50元錢。因為撐船的活沒有人干,他老人家只好自己去干。 因為撐船在當地被視為下等的活兒,所以林上國一輩子沒有結過婚,以船為家,為民服務。早晨天剛亮他就到河邊來,中午一口飯還沒有吃完就有人叫撐船,晚上天完全黑了才能收工。過去,半夜三更還有人叫撐船。等到大橋通車的那一天,就再也沒有人叫船了,那時林上國一定會很寂寞的。 林上國說,他很快就沒有事情可做了,烏篷船除了點綴景區,像他一樣再也沒有用了。 到那時,整條尤溪河上再也沒有專業的擺渡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