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鄭宗棲文/圖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敬老,社會更美好。”大田縣60周歲以上老人共有5.39萬人,占總人口的12.83%,為應對老年社會的挑戰,近年來,該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補齊養老事業短板,逐步形成以“居家為基礎、村居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社團、志愿者等各個主體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精細化的多元化養老服務,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廣平鎮頤養中心院內綠意盎然
機構養老,“兜底”老有所養
初秋,大田縣廣平鎮頤養中心院內仍然綠意盎然,三層樓內設有餐廳、棋牌室、公共活動室等功能室,共有40張床位,目前住了18位特困供養人員。“政府很關心我們,還給我們發‘工資’……”10月10日,69歲的五保戶老人郭兆柱告訴記者,他們在頤養中心吃住不愁,生病了有人照顧。
頤養中心院長林新鍛介紹,中心今年3月份進行了重新改造,改造和添置設備費用一共花了23萬元,配有3名專職護工,是集養老、醫療、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
“郭兆柱老人所說的‘工資’,其實就是上級給住院老人的生活補助金,集中養老每人每月有740元,其中定期會給老人每月100多元零花錢。”廣平鎮民政辦主任樂勝輝補充說,這所頤養中心有別于其他的敬老院管理方法,所推行的是“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由政府負責硬件設施建設,經營管理權交由專業養老服務公司,免費接受全鎮“五保”老人養老。
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是老人住得舒心的關鍵。頤養中心成立了由入住老人民主推薦的院民委員會,參與了院務管理,對衛生、勞動等情況進行每周一評比。
“以‘公建民營’的方式運營,并不等于民政部門當起了‘甩手掌柜’,鄉縣兩級民政部門要對其進行宏觀指導和監督管理。”大田縣民政局老齡辦主任林啟亮說。
像廣平鎮頤養中心這樣的老服務機構,大田縣除石牌鎮、華興鎮、均溪鎮三所鄉鎮養老中心一并納入縣閩中康養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外,其余15個鄉鎮都新建(改擴建)了養老中心(敬老院),每個鄉鎮養老中心(敬老院)都按照40張養老床位進行建設,目前全縣共入住130多名特困供養人員。
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該縣加強了民政“兜底”保障作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多措并舉,織密養老保障網,在拓展“機構養老”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
大田建立縣閩中康養服務中心,中心總投資3500萬元,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擁有養老床位300張。該中心也是以“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交由專業的養老服務公司進行社會化運營,根據不同老人的醫療、保健等服務需求,康養服務中心與醫療機構、家庭簽約醫生建立合作關系,為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的專業服務。目前,中心吸納了五保人員、重點優撫對象、離退休干部及社會老人等81名。

溫馨的醫養結合護理站

大田縣醫養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與住園老人聊天,進行精神慰藉。
居家照料,推動老有所樂
“每天來這里的老人可多了,打牌、聊天、看報、運動……大家都玩得很高興。”在廣平鎮銘棟幸福院,80歲的池幫摯樹起了大拇指說,應該為每位關心老年人生活的人“點贊”。
銘棟幸福院位于銘溪村和棟仁村之間人口最為集中的黃金地段,集中服務了兩個村莊的老年人。該中心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在舊糧站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設施建設和添置設備投入了135萬多元,建設有閱覽室、健身室、娛樂室、網絡室、醫療室以及餐廳等各類功能服務區。
池幫摯樂呵呵地說,平時子女常不在家,老人感到孤單,現在村里建起了幸福院,開設日間照料,老人有地方有伴玩;如果生病了,衛生所就設在邊上,看病護理都方便。
銘棟幸福院是大田縣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居民養老觀念和養老需求的變化,該縣不斷加大對養老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并通過行政力量推進和社會組織整合“兩條主線”,加快鄉鎮、村養老服務站(所)建設。
為規范養老服務建設,塑造“安全、誠信、優質”的養老服務品質,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管理服務網絡。縣一級建立養老服務平臺,指導、服務、培訓、監督全縣養老服務工作,鄉鎮街道一級建立了養老服務中心,村居一級建立了農村幸福院、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目前,該縣已建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8個、鄉鎮居家養老服務站7個,建成或在建農村幸福院56個、總床位145張。
為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該縣建立了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對經評估符合年滿65周歲以上的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或機構養老服務。通過政府購買線上服務83257人次,線下服務8406人次。
“由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體現了政府主導作用,同時也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合作、聯營等方式,進一步完善養老產業發展模式。”大田縣民政局局長黃桂珍介紹說,通過多元化的養老模式發展,逐步形成政府統一管理、專業團隊運營、職權明晰、優勢互補的養老服務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社會效果,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醫養融合,助力老有所醫
養老問題不是簡單的衣食住行問題,還要“老有所醫”。除了構建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等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外,大田縣還積極探索“醫養融合”運營機制,努力推動形成養中有醫、醫中有養、醫養融合局面。
大田縣醫養服務中心(康樂園)位于縣總醫院南區(原中醫院),是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民生補短板重點項目。該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總投資700萬元,共有四層,建筑面積4500平方來,設置床位126張;二期總投資3600萬元,規劃建設醫養結合服務綜合樓,建筑面積6000平方來,設置床位130張。目前,已完成了一期建設,9月正式運營。
醫養服務中心設有五個功能區:中心接待站、醫療康復區、運動康復治療區、托養區和美味餐廳。同時,還設有會見聊天室、親情網絡室、心理咨詢室、棋牌室、書畫閱覽室等功能室,讓每位住院老人得到細致周到、溫馨舒適的生活服務。
“‘醫養融合,仁愛傳情’是我們的服務理念。”醫養服務中心護士陳雪雪介紹說。上個月,86歲的蘇阿姨聽說醫養服務中心已裝修完工,便迫不及待地入住進來,過中秋節時,子女想接她回家過節,她也不愿意回去。“這里空間大,通透,住得舒適。”蘇阿姨腰部有點小毛病,中心為她提供了針灸、推拿、穴位敷貼等服務,使她的病情得到好轉。
醫養服務中心主任林承宗介紹,“醫養服務”體現了“醫”和“養”的融合,中心為不同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預防、護理和重癥治療等醫療服務,拓展醫藥服務的內涵和范圍;還建立一支管理規范、有技能的護理員隊伍,能指導老人運動養生、推拿理療、疾病預防診治等,讓老年人享受到保健師的貼身服務。
如何讓醫養融合服務在服務質量和費用上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大田縣衛計局局長陳永晶說,下一步,將圍繞“抓改革、促發展、補短板、上水平”要求,積極構建全面參與的醫養融合型養老服務資金保障機制,以“為子女盡孝、幫老人解難、替黨和政府分憂”為宗旨,加強監督,規范醫養融合型養老服務標準,促進醫養融合發展。
?
志愿服務,社會合力敬老
志愿服務,如一顆顆文明的種子,給予人關愛和溫暖。在養老志愿服務中,大田縣整合優化社會資源,組建養老志愿者服務隊,逐步形成多層次養老的優質服務圈,滿足不同層次老人的需求。
大田澤惠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是一家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整合了大田城鄉1030家服務加盟商及醫療機構,養老服務志愿者1117人,涵蓋醫療、餐飲、保潔等養老服務領域,以有償、低償、無償的方式為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人群提供服務,滿足老人在安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物資代購、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和娛樂學習等方面需求。
中心負責人蔣聯松介紹,老人撥打“SOS”呼叫或撥打8812349,平臺的話務員會根據老人的服務需求,1分鐘內派好單,15分鐘內有志愿者或加盟服務商到達指定服務地點開展志愿服務。該中心建立了“澤惠時間儲蓄銀行”,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也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時間的志愿服務積累時數;待自己或親朋好友需要別人提供服務時,可享受同等時數的免費服務。
大田華正義工聯合會是一家由民政部門批準建立的民間公益組織,長期以來,關注幫助“孤、老、殘”老人,提供物資救助、衛生打掃、精神慰藉等無償服務。義工許小芳介紹,幾年來,幫助各類困難老人近20人,其中,與多名老人建立了“一對一”的結對子幫扶模式,有的長達47個月,讓老人安享晚年,直至其過世。
在青年志愿服務方面,大田團縣委組織“青年文明號”志愿者,深入敬老院和鄉村幸福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如何完善志愿服務的組織與協調?大田縣委文明辦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志愿服務列入文明單位考評內容等手段,開發全縣志愿服務管理系統,整合資源,調動各級各類組織積極性,志愿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其中,開展了“鄰里守望,情暖大田”等五大系列志愿服務活動,重點向老人們提供環保宣傳、醫療保健、法律援助、信息咨詢等志愿服務。人均服務時間從2015年初的3.9小時/年,提升到現在的5.3小時/年,初步實現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