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水尾:“紅”的做好了 “綠”的也不能落下
2017-11-25 10:43:41劉巖松 李順亮?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 劉巖松 李順亮 穿行于蜿蜒曲折的窄小山路,海拔越來越高,地勢卻漸顯平坦。11月18日,今年第一回南下的冷空氣攜帶而來的雨霧,讓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一片朦朧。 “路隘林深苔滑”之中,“風展紅旗如畫”的一簇簇紅色在雨霧里格外振奮人心,那是村里隨處可見的紅旗和紅色的標語。“歡迎你們!”水尾村村支書謝文雄熱情地說道。他那雙握著記者的手,已經被凍得有些冰冷。 因為客坊鄉地處偏遠,建寧人戲稱這里是福建“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而水尾村更是位于兩省三縣交界。寒風呼嘯刮過分水嶺,腳下這邊是福建,另一邊就是江西,因為建寧、寧化、廣昌來往無間,這里當年成了紅軍的后方根據地和建寧蘇維埃的大本營,被稱為“紅色小井岡”。 時至今日,水尾村還完整地保留著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兵工廠等革命舊址,是全省乃至周邊省份行政村一級保護最完好的紅軍駐地舊址之一。 “不管身在哪里,住或者不住,村民都會拿出一部分錢,修繕這些與紅軍有關的老宅。”每年春節,村里歡聚一堂的各家各戶,商量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支撐那些破敗的老房子,讓它們能夠繼續保留下來。有一回,就連鄉長林珊都來一起搬磚頭,村里的群眾都說自己如何還能閑著。 水尾村大量紅色遺址得以保留,與村民有較高的保護意識分不開。而省里部門單位的全力幫扶,以及縣鄉對村里發展的全新定位,讓村里的群眾對走上“紅色”產業致富新路,越發有了信心。 水尾革命舊址群修繕復原、紅色文化歷史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越來越有模有樣。作為三明市第二批中央紅軍村,目前,水尾村已成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省級紅色路線、省級傳統村落。11月13日,水尾革命舊址群作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之一,剛剛結束了公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閩西北的這一抹紅色,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追夢人。11月18日一早,縣里開中巴車的師傅就忙碌起來,當天他們要把5批客人,從建寧縣北動車站送到水尾村。“今天已經來了4輛中巴了。”謝文雄看著剛下車的學員,高興地對記者說。 唱一唱紅軍歌曲,聽一聽紅軍故事,走一走紅軍路線……這些學員,并不是單純的游客,而是省國資委系統下屬企業的黨員,特意前來條件十分艱苦的水尾村,接受紅色教育、黨性教育。如今,小山村越來越熱鬧,紅色旅游、紅色培訓在這里辦得紅紅火火。 “今年來村里的游客、培訓人員有5萬人左右,目前收入50多萬元了。”謝文飛高興地說。他是村里已經外出的老干部,響應縣鄉的號召回到村里,在參與發展“紅色”產業之中,為扶貧致富出一份力。 目前,水尾村已組建了13人的紅軍劇表演隊伍。眼看來村的人越來越多,村里鼓足干勁建設新的學員宿舍,接待能力將從原來的64人增加到100多人。依托基地建設,解決了7戶貧困戶12人的“家門口就業”問題,帶動了80戶農戶增收。 回到水尾村的謝文飛,承包了學員宿舍樓、學員禮堂、游客接待中心,做起“紅色文章”。而村里想得顯然更長更遠。“‘紅’的做好了,‘綠’的也不能落下,我們還要打造綠水青山的環境。”謝文雄說道。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整合美麗鄉村、扶貧開發、農村基礎設施等項目,村里修建了旅游步道、花圃圍欄、旅游公廁等,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我們在項目建設時,都是與村民進行反復溝通后,才確定方案。” 群眾滿不滿意,是首要考慮的事情。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讓村里的群眾有了更高的期盼。群眾要滿意,方法要對路。鄉里組織村里的同志,特地到明溪縣御簾村學習取經。找差距、補短板,不驕不躁才能越走越好。 下午3時許,雨霧之中的水尾村瞬間暗了下來,能見度已經很低了。曾在客坊鄉工作多年的建寧縣客聯會會長王登遠,在鄉里等著記者安全歸來,水尾一直牽掛在他們這些老同志的心頭。他說:“一定要在那里住上一晚,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