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僑村的美麗愿景
2017-11-26 11:36:07俞杰 江月蘭?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 俞杰 三明日報明溪記者站 江月蘭 深秋的明溪縣沙溪鄉沙溪村,層林盡染,碩果累累。站在位于村中心的沙溪橋上,向近處看,河水清澈,嶄新的小洋房整齊排列;向遠處望,青山環繞,林竹、煙葉、柑橘等特色產業基地多點開花,處處彰顯著海西新僑村的獨特魅力。 沙溪村是新興的海西新僑村,全村有一半多人口在意大利或匈牙利經商、務工。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村里來視察,作出了打好扶貧攻堅奔小康這場硬仗、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20年來,沙溪村牢記習總書記當年的囑托,抓土地扭轉,發展毛竹、煙葉種植和生態養殖,助力村民增收,鄉村實現舊貌換新顏。 “十八大以來,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牛柏嶺小區內就建起了120座歐式小洋房。”沙溪村黨支部書記呂學松指著沙溪河對岸的小區自豪地說。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讓沙溪村里的老黨員黃炳榮信心倍增。 1998年,黃炳榮夫妻遠赴意大利務工,每年掙得20多萬元收入。“每年回國探親,我們都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并了解到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于是,我們決定回鄉發展。”黃炳榮說。 2009年,黃炳榮在沙溪村承包了100畝土地,60多畝土地建池塘,開展規模化養殖,30多畝地種植魚草,每年純收入10余萬元;2011年起,他每年飼養100多頭黑頭羊,地里草多,無需購買飼料,每年純收入增加了10多萬元。收聽了十九大報告后,他找到村書記和村主任,匯報自己準備再流轉土地擴大養殖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的支持。 “一個人致富不算富,全村富裕才是富。”黃炳榮說。前幾天,他與村里的貧困戶黃炳華、陳建國簽訂幫扶協議,為兩戶貧困戶提供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解決產品銷路,力爭在2020年前助力他們摘掉貧困帽。 走近沙溪村黃沙坑的山壟里,放眼望去全是柑橘樹,沉甸甸的蘆柑壓彎了枝條,村民汪來安夫妻正在地里忙除草。 “今年,柑橘長勢喜人,預計可收成40多萬公斤,純收入至少可達30余萬元。”汪來安臉上充滿了豐收的喜悅。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面對農村土地改革的好政策,讓汪來安有了新的發展思路,他決定成立家庭農場,擴大種植,打響沙溪柑橘的品牌,實現更大的甜蜜夢想。 連日來,沙溪村的貧困戶黃明生通過報紙、電視,一直關注著黨的十九大新聞。他告訴記者,去年,村里為他安排了自來水管理公益崗位,現在每月有1500元固定收入,家里還種植了幾畝柑橘,眼下就有了好收成。“國家的扶貧政策讓貧困戶得到了很多實惠,十九大報告增強了我脫貧的信心。”黃明生信心十足。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擲地有聲,采訪中,沙溪村的黨員紛紛表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發揮黨建引領,帶領群眾奔小康,攜手譜寫沙溪富民強村新篇章,共同描繪沙溪村更加美麗幸福的明天。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