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明溪記者站 江月蘭 “僅南山遺址4號洞穴2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就發掘并浮選出5萬余粒碳化稻谷和大量的狗尾草、飄拂草,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南山遺址的先民們已掌握相對較發達的稻種農業,并學會大量種植水稻。這在同一時期全國乃至全世界發現的史前洞穴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1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振宇博士告訴記者。 南山遺址位于明溪縣城郊獅子山南側,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1986年,在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這是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地層保存較好、時代跨度較大。1988年被評為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1月,南山遺址被確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南山遺址作為福建省首個“考古創新工程”列入國家級考古發掘項目;2013年,南山遺址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至201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與明溪縣博物館聯合對南山遺址開展正式考古發掘。 周振宇博士擔任南山遺址的考古團隊隊長并參與全程發掘。2012年至今,共發掘面積約820平方米,鉆探面積約5萬平方米。 周振宇介紹,考古團隊在南山遺址4號洞穴發掘過程中發現,在十幾個地層均有碳化稻谷分布,其中距地表3米左右,碳化稻谷分布最為密集。此外,在3號洞穴也發現了一些碳化稻谷和狗尾草,但是發掘地層碳化稻谷保存得不如4號洞穴來得完整,挖掘數量較4號洞穴少。 “南山遺址出土的碳化稻谷是目前在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是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地區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這為探討整個華南沿海地區的稻作農業和粟作農業的來源問題提供了關鍵的考古實物證據和新的線索?!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 在4號洞穴內,考古團隊發掘出了5座墓葬,其中新石器時代墓葬4座,商周時期墓葬1座,還有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跡,其中泥質磨光黑陶和白陶數量豐富、獨具特色,為福建省內所罕見。此外,在南山遺址的山頂上還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墓葬3座。 考古專家在對南山遺址人骨的研究中發現,南山遺址的先民患有齲齒、牙結石、牙釉質脫落等口腔疾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輝博士剛剛完成初步的分析,他說:“頭骨的額頭比較寬闊,比較直,下頜也比較粗,比較寬闊,與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廣東鯉魚墩貝丘遺址、臺灣亮島人以及泰國、越南等類似遺址中的特征相似。人骨中的牙結石、齲齒、牙釉質發育不全、骨質增生等古病理學方面的特征,是非常典型的農業社會人群才會有的特征。這為下一步探索南山遺址人群的食物構成、生活形態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p> 今年9月至11月中旬,考古團隊還在南山遺址中先后發掘出近百個柱洞、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還挖掘出陶瓦、磨制的石斧、石箭鏃、石錛等新石器時代文物千余件。在山頂上,考古團隊還發掘出兩處大型蓄水池。 種種發現,為進一步研究分析南山遺址先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有利的佐證,也進一步表明了南山遺址的古代先民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他們不僅學會了種田,還學會了灌溉。在南山遺址旁,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南山古代先民選擇此處洞穴,或許就是看中了此處的水源,既利于生活,又利于水稻種植灌溉。 “經過6年的精心挖掘,考古團隊在南山遺址中發掘出連續而完整的文化層,展現出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文化面貌,填補了閩西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周振宇博士欣慰地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