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榮:把“生命希望”捐到大洋彼岸
2017-12-26 10:24:39雷露微?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馬智榮歸來。 捐獻造血干細胞 ●三明日報寧化記者站 雷露微 文/圖 “身體沒什么問題呀,還是杠杠的!”12月13日,寧化縣城南鄉政府辦公室里,鄉兩違辦主任馬智榮正忙著工作。 11月28日,馬智榮在北京空軍醫院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用以挽救一名美國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福建首例向美國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是我市第14例、我省第180例、全國第6917例捐獻造血干細胞。 馬智榮回來后,鄉領導非常關心他的身體,叮囑多休息幾天,但他閑不住,休息5天就上班了。 為美國患者捐獻“生命種子” 今年9月21日,馬智榮接到省紅十字會的電話,稱美國一名血液病患者與他初配型結果相合,希望再次采集他的血液進行高分辨檢驗。“能夠救人,真好,想也沒想,我就說好啊。”剛加入中華骨髓庫兩年就配對成功,對于馬智榮來講,幸運來得好快。 他將這個消息告訴76歲的母親,原本擔心老人不同意,但母親很支持:“這是救人的事情,應該去做。” 經過一系列體檢,馬智榮順利通過高分辨檢驗和體檢,符合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所有條件。11月22日,馬智榮在省紅十字會會議室簽訂了“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同意書”,次日,在省紅十字會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陪同下,奔赴北京空軍總院。 采集造血干細胞需要注射動員劑,11月24日上午,馬智榮注射了第一針,接下來3天,每天上、下午各注射一針。“注射動員劑后,除有些腰酸外,沒有別的不良反應,我還逛了故宮。”馬智榮說。 11月28日上午9時,開始采集造血干細胞。 “采集的過程就是左手抽血,經過機器分離出造血干細胞,再從右手回流回去。”馬智榮說,自己躺在床上一點也不會怕,只是擔心受捐者能不能適應,手術能不能成功。 13時30分許,完成采集。這份“生命種子”立即送往美國,拯救那位素不相識的美國患者。 熱心公益的“小馬哥” 2011年,馬智榮成為寧化縣紅十字會第一批志愿者。至今,他的登記志愿服務時間長175個小時。 在志愿者小伙伴眼里,馬智榮是熱心公益的“小馬哥”。他不僅跟隨大伙一起募捐、助學、看望孤寡老人,還將公益事業做到了家里。 河龍鄉女孩小麗在縣衛校讀書,養父智障,家庭困難,馬智榮等好心人資助她上學。小麗畢業實習時不能住學校,又沒錢租房。馬智榮得知后,主動讓她吃住在自己家。 “家里房間空在那也是空,至于吃飯的話,就是加個碗筷而已。”馬智榮說,母親也很喜歡小麗,對他這一做法很支持。 小麗在馬家一住就是一整年,參加工作后,她也成為一名紅十字志愿者。 而在朋友們的眼里,馬智榮可是見義勇為的英雄。 1996年9月一天深夜,馬智榮在鄉里值班,突然聽到外面一聲急剎車聲音,“不好,估計出車禍了。”他立馬起床,飛快地跑出去。 果然,一輛吉普車栽在水里。夜晚河水很冷,但救人要緊,馬智榮沒想太多,果斷跳入水中,扯掉車上的帆布,發現被困的4人已昏迷。馬智榮趕緊將他們拉出來,一個個背到岸邊。最終4人全部得救。 當好捐獻宣傳員 捐獻后第三天,馬智榮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陪同下返回寧化,副縣長周穎特地來迎接。這一下,“小馬哥”成了寧化名人。大家贊許他的大愛精神,也對捐獻造血干細胞頗為好奇。 馬智榮的手機里儲存了很多在北京捐獻時的照片。每當人們問起,他就打開手機,一遍遍地解釋:捐獻造血干細胞是外周血采集,其實跟獻血差不多,一點都不痛苦,沒有那么可怕。下次獻血車來,我帶你去采樣登記,中華骨髓庫登記的志愿者越多,患者成功配型的概率就越大…… 北京空軍總院動員劑注射室隔壁,是血液病患者的治療室。那些天馬智榮每天經過那兒,總能遇見白血病患兒。“他們都用敬佩的眼神看著我,大聲叫我‘英雄叔叔’,頓時覺得自己肩上有神圣的使命感。”馬智榮說,對于等待配型的患者來說,每一個捐獻的志愿者都是救命稻草。今后,他將和寧化前三例造干捐獻者邱德健、羅新文、陳端一起,現身說法,當好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宣傳員,讓更多的人打消疑慮,加入到這個愛心隊伍中。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