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勝剛:心系農村情為民
2018-01-08 09:47:49沙觀球 丁麗萍?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沙觀球 丁麗萍 文/圖 “我一直在想著要如何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村漂亮起來,用心為農民朋友做好每一件事。”這是肖勝剛不停的追求。人如其言,肖勝剛選擇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之后,這個追求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成為一名人大代表后,他更是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時刻記著要為農民朋友們盡心盡責。 “肖老師,我家的百香果成熟了,都賣到省外了。這多虧您這一年的指導,我帶幾個來給您嘗嘗。”上月20日,三明市十三屆人大代表、將樂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肖勝剛剛開完業務學習會議,高唐鎮陳坊村的村民們就來向他表達謝意,同時也向他咨詢如何利用好冬閑田,增加一些收入。在將樂縣農民的眼中,51歲的肖勝剛就是他們的引路人,食用菌、果蔬等農業方面的問題找他,準能得到解決。 1988年8月,肖勝剛畢業于福建農學院果樹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將樂縣從事食用菌技術推廣與指導工作。1989年,他利用蠶沙代替麥麩栽培食用菌獲得成功,1991年指導黃潭西湖農民熊春生利用蠶沙代替麥麩栽培毛木耳4000多袋,香菇3000多袋,當年純收入1萬多元,幫助熊春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肖勝剛還撰寫了《桑園立體農業的思考與實踐》論文。1999年底,在肖勝剛的說服下,他帶領的團隊與一批村民合作進行“菇—煙—稻”的輪作試驗。這省肥又省工的輪作模式,經過了多年的技術試驗后,終于在2004年取得成功。 執著的追求永不停步。一直以來,肖勝剛把自己研究課題的重點放在發展生態立體農業上。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成功建立了多種以食用菌為樞紐的生態立體農業模式,如今“檳榔芋-竹蓀高效栽培模式”“冬瓜(葫蘆)-竹蓀高效栽培模式”“大球蓋菇-煙葉-水稻高效栽培模式”“栝蔞-竹蓀高效栽培模式”“葡萄-大球蓋菇高效栽培模式”“林下仿生栽培靈芝、竹蓀”“葡萄-草莓-大蒜高效栽培模式”等在全縣推廣,實現每畝產值1.5萬元以上,純收入1萬元以上。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話說到了我們農技人員的心坎上。作為一名農業戰線上的人大代表,更要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奉獻自己的力量。”肖勝剛說。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和難點都在農村。農村要走出貧困,實現山青、水綠、人民生活富裕的夢想,獨特的路徑就是依托生態和旅游兩大資源比較優勢,創新發展生態農業。在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他提出了《關于發展生態農業,促進我市特色鄉村旅游的建議》,希望科學謀劃總體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將生態農業發展融入旅游產業鏈條中,突出生態農業產業化和品牌化建設;夯實生態農業發展基礎,引導農民依靠土地、勞動和科技致富。 該建議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市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并被列為重點督辦建議。不久,市相關部門給予了積極回應,表示將進一步落實《加快推進市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打造三明地區休閑生態農業文化品牌,形成農耕文化和民間文化為核心的休閑生態農業品牌,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還將加快發展產業園區、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等,促進我市特色鄉村旅游發展。 農村的藍天沃土孕育了肖勝剛寬廣的為民胸懷,他將這種樸素的情懷與人大代表的職責融合在一起,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的追求,孜孜不倦、樂此不疲。他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大家選我當代表,我不能辜負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我要為農民朋友做點事,為農民朋友代好言。”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