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尤溪竹編手藝人朱錦慶
2018-01-10 09:57:53?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宗鋁 文/圖 籮笹,自古以來是鄉間娶親、祭祀必備的用具,然而籮笹編制工藝幾近失傳。前不久,在傳統生產生活用具的調查中,我偶然在尤溪縣坂面鎮看到正在編制籮笹的老藝人朱錦慶。 在尤溪縣,娶親挑禮品必須要用到籮笹,這既是傳統的禮節,也是婆家的面子。娶親一般是一個禮擔和一個四層。禮擔一頭為三層,一擔共六層,分別盛放公雞、豬腳、白粿、酒壺、干貨、果品等,這是孝敬新娘父母的禮品。如果新娘的爺爺奶奶健在,還要另加一個禮擔,禮品可以略少點。四層一頭為兩層,一共四層,分別盛放豬腳、白粿、果品等,這是孝敬新娘哥哥嫂嫂的禮品。新娘哥哥如果還沒有結婚,四層則可以省去。禮擔、四層只是娶親時的特稱。籮笹的另一種用法便是每年的七月半和大年三十祭祀祖宗,主要盛放雞鴨、豬肉、米粉、墨魚和果品,一般為兩層。這時,只稱籮笹,不能稱禮擔或四層,這與日常的叫法一致。此外,籮笹也是農家的傳家寶。坂面鎮有句俗話:“不論再窮,也要有籮笹傳給后人。”可見,籮笹在鄉間極其重要。 朱錦慶是坂面鎮京口村巖兜自然村人,幾年前遷居到坂面鎮坂面村。朱錦慶6歲時,父親就去世。12歲那年,尤溪縣管前鎮做籮笹的師傅到他家鄉做籮笹,發現朱錦慶小小年紀就會編竹籃等,就收他為徒弟。至今,朱錦慶從事籮笹編制工藝40多年。 朱錦慶從1965年開始做籮笹。那時生產隊出工卡得很嚴,全勞力一個月要出工30天,于是只能早晚時間做。當時一擔籮笹10元至20元,看過去很便宜,但生產隊全勞力一天的分紅只有三四毛錢,收入也是十分可觀的。可惜好景不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就不能再做籮笹,農家大多數的籮笹都被焚燒。如果哪家有兩擔籮笹,有的人會偷偷地藏一擔起來。所以,“文化大革命”10年期間,朱錦慶一擔籮笹都沒有做過。 “文化大革命”以后,籮笹又開始盛行。那時,一擔籮笹70至80元。現存農家娶親、祭祀用的籮笹大多數是改革開放初期做的,因此都比較陳舊。 朱錦慶說,做籮笹是一項精細活。首先是選毛竹。毛竹生長三四年、胸徑五六厘米最好。生長時間長、胸徑大的毛竹,竹篾就更硬、更脆,不好編制。其次是劈竹篾。籮笹除了“耳朵”和底部采用竹片以外,所用的竹篾與農家鍋刷的竹絲一樣細小。第三是編制。編制花工最大,一擔籮笹要編制4天左右,過程十分繁瑣。第四是涂抹黃土、石灰和少量白石粉混合的粘劑,以防盛雞鴨、豬肉時湯汁的滲漏。第五是刷桐油。黃土等粘劑徹底曬干后,還要刷上一層桐油。刷桐油是最后的工藝,也是最難的工藝。目前鄉間油桐樹很少,需要竹編師傅自己種植。桐油采收后,要自己壓榨、自己煎熬。煎熬桐油的時間、火候都要恰到好處。籮笹刷上桐油后,12個小時就會干,如果12個小時內不會干燥,將永遠不會干燥,所做的籮笹也就前功盡棄。所以,做一擔四層要四五天,做一個禮擔要八九天。目前市場價,四層一擔1100元左右,六層一擔2600元左右。朱錦慶起早貪黑一天也只掙200多元錢。 朱錦慶說,現在籮笹越來越不好做。在坂面買一根6厘米胸徑的毛竹要五六元錢,籮笹價錢稍微貴一點就沒有人要。他一年到頭都在做籮笹,不論怎么勤快,一年也只能編制五六十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朱錦慶收了一個徒弟,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愿意編制籮笹,于是十里八鄉除了他們師徒兩人,就再也沒有人會做籮笹。尤溪縣城市場上賣的籮笹,大多出自朱錦慶徒弟之手,但銷量極其有限。 朱錦慶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在廈門打工,根本不回來做籮笹。朱錦慶很高興地說,他的8歲孫子喜歡做籮笹,經常幫助他編制。但要想讓8歲的孫子繼承朱錦慶的竹編工藝,幾乎是不可能的。試想,如果孫子考上大學,連坂面都不想回來,怎么還會有人繼承他的手藝呢? 因此,編制籮笹的工藝將面臨失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