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華:學生是我最美的詩
2018-01-17 11:37:32陳靜 陳雪 許佳曉?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泰寧記者站 陳靜 通訊員 陳雪 許佳曉 “教育事業如海,生命為舟愛做帆”,這是泰寧縣杉城鎮中心小學初級教師李冬華對教育事業不變的誓言。她從教17年,曾多次榮獲“三明市中小學骨干教師”“泰寧縣優秀教師”“鎮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在她的世界里,學生是最大的事;在她的生活中,學生是最美的詩。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李冬華老師熱愛教學,致力于提升教學水平,她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育,不僅教他們學習知識,而且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有些文靜有些好動,我經常都在想對這個學生該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讓他有學習的熱情,用什么樣的講解方式能使他們完全理解課程。這其實很不容易。”李冬華誠懇地說道。 如何保證40分鐘的課堂有質量又不枯燥?李冬華在備課時精心設計互動環節,鉆研教材,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學生特點,通過這些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結合課堂實際運用課件配合教學。教學中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堂上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而自己則循循善誘地引導,做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積極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活躍有序的課堂氛圍,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課堂外,她注重培優扶差,對于后進生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在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表揚;課后多找他們談心、交朋友,樹立起他們的信心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嚴在當然 愛在細微” “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持之以恒”,這是李冬華老師關愛學生的一貫理念。在她班上,農村進城務工、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就有四五個,還有一些“留守孩”由于常年沒有父母的陪伴,缺乏關愛。 為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李冬華首先加強親情培育,利用校訊通、微信等形式,讓學生每星期一、三、五的課外活動和家長聯系,進行交流,匯報他們在校的情況。其次,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例如,開展讀書活動,成立了班級圖書角,讓課外書進行“漂流”,孩子們在互利共享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合作的方法,享受到沐浴書海的幸福感。 節假日,她不忘孩子們。去年中元節,想到學校的寄宿學生可能出現思鄉、思家的情緒,她選擇了留在學校和孩子們共進晚飯。作為一名年輕的媽媽,一邊是學生,另一邊是自己年幼的孩子,李老師對沒能陪伴好孩子總是有幾分愧疚,“我可以是一名優秀的教師,但我卻很難成為一位出色的媽媽。” 輔導完孩子后,她繼續在窗臺下修改作業……這也是李冬華老師日常工作中最真實的寫照。“做學生生活中的母親,錯誤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摯友。”在教育教學中,李冬華老師不僅贏得了家長的信任,也讓學生有了充足的學習動力,所帶的班級也很快成為班風正、學風濃的先進班集體。 “投身課改 勇當先鋒” 時逢課程改革,作為學校年輕骨干教師,李冬華老師緊跟時代潮流,將學習作為首當其沖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閱讀報刊,轉變教育觀念,了解課改的新動向。利用周末、寒暑假時間編寫導學案,并虛心向同行學習請教,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課堂上,抓好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選拔優秀的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一起進步。 她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多次參與省市縣課題研究,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大膽探索,撰寫了十余篇論文在省市縣刊物上發表.... 在和縣內外優秀教師的學習交流中,李冬華老師立足于豐富的教學經驗,率先試行了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教學陳規,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促創”的自主學習模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先后為市、縣上示范課、觀摩課、研討課、選拔賽課20多節。其中綜合實踐活動《奇妙的聲音》《走馬燈探秘》《聲音與生活》在全國及省市縣的現場教學比武和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屢獲殊榮。 學生的成績單里傾注了李冬華十幾年如一日的智慧和心血。“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教師既愛他的事業,又愛他的學生,那么他就是一個十分好的老師。這正是我從教生涯的終極目標。”李冬華堅定地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