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茶農”郭躍磊
2018-01-23 10:58:12吳聯參?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吳聯參 大田縣屏山鄉美陽村,海拔1100米,連綿的茶山翠綠搖曳,云霧繚繞;山邊泉水潺潺,鳥語花香,一路空氣清新。這里便是楊美高山茶種植基地,基地的主人郭躍磊憨厚、言語不多,卻是制茶精藝的“茶農”。 打了幾年工 沒掙幾個錢 1989年,因家庭貧窮,年僅19歲的郭躍磊,初中剛畢業就走上了打工之路。不過,他的打工之旅并不成功。由于學歷低,也沒技術,郭躍磊只能在鄉里打點零工,跟著同村的師傅學做泥水、砌磚,一天工資不到30元。20歲那年,郭躍磊結婚,次年有了第一個孩子,負擔重了,他來到大田城關,在二市場一樓租攤位擺地攤賣衣服,每天起早摸黑,尤其逢鄉下圩日,更是如打仗一般,過得很辛苦,入不敷出。 孩子慢慢長大,讀書等各項開銷增大,地里又種不出更多的東西,他與妻子再次踏上了打工之路,來到石獅打拼。幾年間,他做過鞋廠雜工、搬運工等,但工資都不高,沒剩幾個錢。后來拜師學廚藝,考了廚師證,開了快餐店,但也沒掙到錢。 回鄉種茶 開啟“茶農”之旅 2001年,看到打工實在沒有什么出路,郭躍磊決定回鄉。 回家后,郭躍磊看到當地正在大力發展茶葉種植,便迅速向鄉里的農技部門求助,學習最新的茶園管理和種植技術。 當年下半年,郭躍磊從信用社貸款5萬元,開墾了當地一片20畝的茶園,種植“福云六號”,次年又開墾30多畝種植鐵觀音,并施入農家肥、有機肥之類的肥料。那段時間,郭躍磊帶著妻兒,幾乎就耗在這片茶園里。隨后,郭躍磊又從親戚手中借來錢,購買制茶設備,建設廠房。為了做出更好的茶,郭躍磊先后到安溪等地去拜名師學茶藝。 到了2003年春天,這片本來已經荒蕪的茶山重新煥發了生機。春茶長出來了,茶園也到了收獲的季節,郭躍磊一家更忙了,除了自己采摘外,每天都要請當地的臨時工幫忙采摘。不過,不管是誰采摘,郭躍磊對茶葉采摘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不傷茶樹,還要做到采摘的茶青統一標準。這樣,采茶工的工資開得高,茶青的售價也很可觀。 年底一算賬,這一年,他的20畝茶園總收入達7萬多元,除去近2萬元的肥料投資和采摘工資,凈賺了5萬多元。 郭躍磊激動地回憶道:“打了近10年的工,賺得都沒有這一年的多,在家鄉創業,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與茶一打上交道,便停不下來了。”前些年,郭躍磊又從銀行貸款開墾了22畝的東方美人茶,并參加了美人茶培訓。郭躍磊的“茶農”之路越來越開闊。 高山環境 生態種植 近年來,茶葉市場越來越不景氣,可郭躍磊的茶葉收入仍然不菲。這得益于美陽村獨特的高山環境,以及郭躍磊的生態種植理念。 “種茶的首選地要‘頭戴帽、腳穿鞋、腰系帶’,即茶場周邊要植被茂盛,茶樹怕風,周邊的樹可擋風,又能營造出一個小生態。”郭躍磊說,美陽村地屬高山區,生態環境好,一年四季都云霧環繞。茶樹生長在這高山云霧之中,空氣濕度大。并且高山散射光比較豐富,溫差大,這些都與茶樹所需的生長環境相吻合,有利于茶葉中一些物質的合成,因此產出的茶葉才鮮嫩,口感亦輕柔滑順。加上高山上的光線以藍紫光為主,茶葉不易產生多糖類和酚酊類等影響口感的物質,故香氣更幽長,滋味更甘爽,茶水更清亮。 “我們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拔草,到現在,土松了軟了,茶葉怎么種怎么好,因為生態有機,價錢也更高了。”郭躍磊告訴記者,從選址到挖溝,從品種選擇到種茶的行距間距,全程都在技術員的指導下進行。 如今,他越來越感覺到,深耕了十幾年的茶山正在“醒來”,不斷給他以回報。 談及未來,郭躍磊雄心勃勃:“要擴大規模,同村里的茶企合作,抱團發展,打響高山茶品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