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藍玉溪河長治河 護生態促發展
2018-01-25 12:05:11林生鐘?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河道專管員在巡河撿垃圾 秸稈養羊解決污染源 潔凈的河流又映照著孩子們戲水的笑臉 ? ■記錄:林生鐘 ■配圖:盧國首 國家級生態村大田縣桃源鎮的藍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在這個“藍田種玉”與“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綠色氧吧中,九龍江的源頭藍玉溪,清澈的溪流從村子中央流過。河道上,溪北橋挽起了樂溪橋、瀏賜橋、流泗橋和登云橋等廊橋遙相呼應,“十里五花橋”古韻十足的景觀,構成了美麗鄉村的獨特風情。岸邊亭臺樓閣星羅棋布,瓜果長廊和大棚蔬菜四季飄香。許多農家小院就修建在粼粼波光里,紅墻映著綠瓦,魚兒在水草上悠游,看門前窗外楊柳依依,聽流水叮咚彈唱不絕,山水之樂盡在心中。 之一 主人公視角 藍玉溪在很長的時間里,并不是都這么美!藍玉溪河段長、藍玉村黨支部書記肖基傳說。河道被圍占種菜,剩下的面積不到一半;流泗橋頭有8戶農戶長期違章搭建養豬、養牛;這個以經營傳統農業著稱的山村里,村民們收完了煙葉收玉米,秸稈都扔進了河道…… 由于被圍占后的河道狹窄,造成排洪不暢,每下一次大雨,附近的農田就會被淹;豬和牛的糞便未經過處理,直接排進了河流中,以致孩子們不敢下河游泳,村民不敢用河水洗手;加上生活垃圾隨處亂丟,村里經常需要雇人清理河床。肖基傳慨嘆:藍玉溪是藍玉人的母親河啊,曾經潔凈的河水是村民的飲用水源! “小時候河里的魚可多啦,8公里長的河流灌溉著800多畝的農田,養育了幾千個人口。”每天清晨,他和鄰居的孩子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河里挑水,回來后直接給母親做早飯。 村莊生態如此惡化,怎樣才能回歸到“宜居”“宜業”和“宜游”呢?2012年開始,肖基傳擔任藍玉村黨支部書記,主動請纓兼任藍玉溪河段長。他圍繞“田園風光”型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提出茂林清水、村容整治等規劃,上任燒的第一把火,就從拆除藍玉溪沿岸豬牛圈和治理污染源開始。 拆遷工作不好做,為了盡早拆除河岸上的許多豬圈,他和村里的其他干部入戶做養殖戶的工作,常常是一戶就跑了無數趟。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且帶著大家到周邊環境優美的村莊參觀,使大部分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自覺行動起來搞搬遷。 有一個農戶不配合,他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先物色好了一處場所,組織村干部把農戶的幾十只小豬,趕進臨時豬圈里安置;一位老人也不愿意把牛圈遷走,肖基傳天天去他家里做工作,陪著老人一起逛河岸公園、看治河成果,經過兩個多月的苦口婆心,終于感動了對方。于是他又不失時機地幫老人選牛圈新址,建新牛圈村里提供木料、修路村里出錢,還提供搬遷費用,直至把最后的一個牛圈按時遷移。 村民的生活垃圾亂扔現象解決還不難,在河道兩邊做上垃圾池,給每家每戶配送垃圾桶,讓新成立的集鎮城管及時收集清理。但大量的秸稈亂丟該怎么處理?肖基傳想著對策。 接下來,曾經做過建材批發生意的他,邀請商家和鼓勵一些村民合資合作,引進生長在太湖流域的湖羊進行養殖,把玉米秸稈全部收購起來加工成羊飼料。湖羊的經濟價值高,皮柔、肉鮮,胎羊皮被稱為“軟寶石”。 肖基傳領著一群人養羊,他們把羊圈打理得清清楚楚、干干凈凈,沒有一絲糞臭,也沒有任何污染。飼養員提著切碎的玉米稈倒入食槽,但見那些羊羔們伸長脖子爭先搶食。養羊消耗大量玉米稈,村民不再往河道扔秸稈和焚燒玉米稈了。這樣,空氣好了,錢袋子鼓了,既保護了環境、帶動了養殖業,又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與生態之間的矛盾。 之二 記錄人視角 在花卉大棚里,亭亭玉立的白菊正含羞綻放,葉綠如翡翠,金黃的花蕊在玉盤里盛開,清香陣陣美若天仙。這些菊花可搶手了,它們乘坐飛機被運往韓國、日本。 風光秀美的河濱公園,一座石雕的貞節牌坊高高聳立。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間,飛檐凌空,雄偉壯觀。方形的石柱排成門洞,梁上刻了“上田鄭氏,乃蕭荀龍之妻,早孀守節,矢志堅貞,孝敬其姑,始終不怠”的楷書。碑額“圣旨”二字清晰可見,旁邊圍繞著雙龍戲珠圖。據《大田縣志》記載:“有司上其事奉旨建坊旌表坊”,過往官員皆要下車馬轎以示尊敬。 經過對藍玉溪河道不懈的治理,除了在2014年“9·18”時特大洪水沖進過農田一次,這么多年來再沒有發生過。 為了維護好藍玉溪的生態環境,肖基傳面向全村選聘河道專管員,河道專管員必須每天巡河,清理河中的垃圾。不僅如此,他還提議從老村干部和各房頭有威望的老人中,選舉產生民間河長。民間河長雖然沒有工資報酬,但也一天到晚都在巡河。 村里還制定了《村規民約》,讓村民都參與到護河行動中去,一旦發現有人扔垃圾和電魚,大家堅決制止;看到有不明漂浮物,及時報告給專管員清理。村莊里有幾千名村民,他們都是美麗鄉村里的衛士和保潔員。 現在,河干凈了,水又清了。夏天,孩子們又能成群結隊下河游泳了! 歷經5年的治理建設,肖基傳和他的村民沿著藍玉溪邊,建起了5座村民休閑公園、涼亭8個,鋪設步行木棧道330米;他先后引進的“源農花卉”、湖羊養殖、智能溫控大棚等項目,引導村民一起種植萵苣、大白菊等環保生態作物致富;以村委會為主體,注冊“三明市樂源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民宿、農家樂…… 如今的藍玉,有美景可賞、有文化供品評、有花卉和奇珍異果能采摘、親水項目比比皆是。每個周末,都會有成百上千的旅游觀光客被吸引進村,外出的村民也紛紛把親戚朋友帶回家鄉游樂,一村人其樂融融,充滿著自豪和幸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