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三只”板鴨闖江湖
2018-02-08 11:31:55樂小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傳統的板鴨露天晾曬 嶄新的冷凝設備讓板鴨從露天“住”進空調房 ●樂小麗 文/圖 當今鴨制品行業群雄逐鹿,各據一方。北京有烤鴨,南京有鹽水鴨,湖北有周黑鴨,四川有樟茶鴨,安徽有無為熏鴨,廣州有燒鴨…… 要論沙縣哪種鴨“勢力”最大,非板鴨莫屬。沙縣板鴨不僅在當地小有名氣,在全國鴨制品市場也占有一席之地。 從偏安一隅到走南闖北,板鴨三兄弟功不可沒。它們齊心協力,闖蕩鴨制品江湖,帶領板鴨大軍走出沙縣,走向全國。據統計,僅鄭湖一個鄉,年加工板鴨就達80萬只,產值4000多萬元。 “第一只”板鴨:傳承經典風味 老大出身平民,其貌不揚。立冬過后,沙縣鄉間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衣不蔽體”地懸掛在戶外經受風吹日曬,要15至20天才能完成“考驗”,走上餐桌。據說,這種傳統的制作方式可追溯至宋朝年間,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 讓我們走進沙縣鄭湖鄉鄭湖村廖贊美家,看看老大是怎么煉成的。 上乘的板鴨選用放養的半番鴨或者江西鴨,仔細清洗之后涂調料腌制一晚。次日,將腌好的板鴨撐開成平板狀晾曬三五天,取下烘烤,然后再晾曬。如此反復三次,一只正宗的鄭湖板鴨才完成。經“三烤三曬”后做成的板鴨肉質緊實,越嚼越香,且便于存放,保質期長。 廖贊美家一直都有制作板鴨的習慣,最初是自己吃,因工藝好,漸漸做成了生意。 純手工制作靠天吃飯,要求制作人隨機應變。廖贊美說:“天冷可以晾曬三天再烤,氣溫一回升晾半天就要烘烤,否則容易長蟲子。有人嫌麻煩,一次性曬個夠,擔心長蟲,就加入大量的鹽,這樣做出的板鴨不僅口感差,對健康也不好。” 為了保證板鴨每一個部位都入味,廖贊美放棄省事的浸泡,堅持用手涂抹調料,代價是手經常被辣椒灼傷。有時天氣不好,必須搶時間烤完所有的鴨子,眼睛長時間受煙熏導致刺痛流淚。 第一只板鴨在沙縣人的匠心制作下,經時間沉淀,工藝錘煉,以優良的品質奠定了好口碑。 然而,好口碑背后也有苦惱。純手工制作加工時間長,產量低,廖贊美和妻子每天至少工作十幾個小時,忙一整個冬天,產量也只有6000頭,加工速度趕不上市場需求。 眼看其他品種的鴨隊伍日漸壯大,老大按捺不住了。可惜他年事已高,受人手和設備局限無力“開疆拓土”,只好將重任交給更年輕的老二:“帶兄弟們走出去!擴大規模,做大做強!” “第二只”板鴨:做大“鴨子經濟” 帶著老大的殷切希望,老二踏上了江湖路。 要變成“正規軍”,離不開政府的支持。20世紀九十年代初,沙縣縣委、縣政府提出實施“板鴨工程”,改傳統手工生產為工業化生產,扶持了一批板鴨加工企業,并將沙縣板鴨帶到各類展銷會,為打開全國市場創造條件。 本以為這次能得償所愿,老二興沖沖地帶著一群兄弟出發,準備進軍外省市場。沒想到,剛邁出一只腳,就被擋了回來。 擋它的家伙叫QS認證。QS認證鐵面無私,任何一項指標不達標都不予放行。沒有它,沙縣板鴨走不進正規超市,也走不出三明地區。 為了這張證,沙縣政府和民間板鴨制作人一直在努力。 轉機終于出現了。 2012年8月,鄭湖村民胡紹椿在政府的幫助下,投資350萬元,到老家鄭湖杜坑村創辦沙縣鄭湖垚香胡記板鴨食品廠,嚴格按照QS認證要求,在鄭湖板鴨傳統制作工藝上引進現代化的冷凍、烘烤、消殺、包裝等新型設備,使用真空包裝,做開袋即食的板鴨系列產品,向現代休閑食品轉化升級。 2013年,垚香胡記板鴨獲得國家食品質量安全體系(QS)認證,成為沙縣首個通過“QS”認證產品的板鴨品牌。 20年夙愿終于達成,老二激動萬分,立刻回去跟老大匯報。 老大欣慰之余不無擔憂:“產量提升不能失去傳統味道……” 這點,老大多慮了。作為鄭湖板鴨的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胡紹椿在制作板鴨的核心步驟上仍然沿用傳統工藝,保證板鴨的正宗口味。而引進的冷風熱風干燥機營造了穩定的環境,使板鴨制作沒有淡季和旺季。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備,大大縮短了板鴨制作時間,一只成品板鴨只需要3到5天便可上市銷售,加工廠年產量達18萬只。 不僅如此,胡紹椿還提升了板鴨的附加值。傳統的板鴨通常只做整鴨或者臘鴨腿,胡紹椿把鴨脛、鴨脖、鴨翅等下腳料做成小包裝的即食食品,讓鴨子從頭到腳都變成了“寶貝”。 告別裸鴨時代,第二只板鴨帶著兄弟們穿上了真空包裝,一身“戎裝”走全國,完成了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華麗轉型。 “第三只”板鴨:探索不停創新不止 老三是家里的老幺,既無傳承千年風味的重任,也無開疆拓土的壓力。出生于現代工廠的它起點高,有一股鉆研精神,游離在沙縣各個板鴨加工廠里,召集敢于創新突破的板鴨制作人不斷探索新工藝。 烘烤板鴨通常用木炭,炭烤的板鴨好吃,但是溫度很難控制,而且煙塵大,容易造成空氣污染。三明順源食品有限公司對烘烤這一步驟進行了調整,改炭烤為電烤,既環保又能自由調整烘烤溫度。 板鴨熏蒸也頗有講究。傳統的熏蒸用茶籽殼、米糠或者大米熏幾分鐘即可,一旦熏蒸過度就會導致外皮發苦,影響口感。沙縣家味食品加工廠將烘烤和熏蒸合二為一,用木炭、茶籽殼和米糠熏烤,最上面鋪上一層草木灰,連續烤幾個小時都不會有煙熏的苦味。 不斷創新的過程,宛如一次次塑型,造出一個個“百變”老三。 如果說這些只是“微調”,那么,三明艾來熏味食品有限公司新引進的冷凝脫水設備,則顛覆了沙縣板鴨的制作方式。 總經理劉振富一直有個“板鴨情結”,做熏鴨起家的他早就想涉足板鴨行業了,為此還到鄉下實地考察過。他說:“深山里自然風干的板鴨最好吃,但是裸露在外容易受污染。工廠加工的板鴨大多用熱烤的方式使鴨子快速脫水,做出的板鴨肉質沒有自然風干的緊實,口感略差。” 如何讓板鴨回歸傳統味道,又不受污染,同時提升產量呢? 愛做實驗的劉振富用冷庫加風扇的方式模擬山區環境,讓板鴨在低溫環境下自然脫水,做出的板鴨果然瘦而不柴。于是,他投資15萬元,找專家設計定制了兩個冷凝脫水庫,將溫度控制在2到12攝氏度,把暴露在外的板鴨“請”進空調房,使鴨肉由內部慢慢脫水,達到肉質緊實的效果。 改進后的老三看似沒什么不同,其實有了實質的變化。 “生鴨洗凈腌制后入庫,從脫水、熏烤到包裝儲存,全程都是在密閉空間操作,環境穩定,衛生健康。” 繼承老大的傳統口味,結合老二的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方式,老三讓沙縣板鴨從好吃走向健康,自然備受歡迎。第一批出爐的200只板鴨已經銷售一空,有位客戶直接又預訂了1000只。 但是,模擬自然環境加工的板鴨要15天左右才能出爐,時間較長,盡管兩套冷凝設備最多可加工4000只板鴨,日均產量仍然低于普通加工廠。老三的探索之路還沒有結束…… 采寫手記:“三只”板鴨,老大叫傳承,老二叫發展,老三叫創新。它們齊心協力,取長補短,共同將沙縣板鴨產業做大做強。支撐他們的,是無數堅守的板鴨制作者,是關注小吃產業的政府部門,更是流傳千年的沙縣小吃文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