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特色游藝——茶花燈
2018-03-02 16:19:43張雪英?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茶花燈 茶花燈 東南網三明3月2日訊(通訊員 張雪英)正月鬧花燈,是我國民間延續已久的傳統。元宵佳節,明溪縣胡坊鎮的村民們紛紛亮出特色游藝——茶花燈,給紅紅火火的大年添上最后一筆濃墨重彩。 歷史悠久 獨具魅力 胡坊茶花燈始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當時明溪稱歸化,置縣之后,胡坊民間興起了鼓樂、游藝活動,特別是大戶人家李家與葉家的祖先為了讓后人繼續營造元宵節的迎燈賽會的氣氛,特意留下一份燈會田,作為制燈、游燈之資費。 有了祖先的資金保障,李氏與葉氏的子孫后代,每年都將迎燈賽會舉辦得多姿多彩。除了茶花燈,還有燭橋燈、香火箭、放天燈等,而諸多燈中,茶花燈以它的形美獨秀一枝。 當年,胡坊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會制作茶花燈。做花燈的主要材料有:毛竹、紙張、帶葉子的茶樹干、蠟燭等。首先,將竹片扎成三層底大頂小的圓圈,每層都懸掛著形似茶花盛開的小燈籠,然后用鐵絲固定在翠綠的樹葉間。燈籠內里裝上煤油燈,外表裱糊精致的剪紙工藝,并畫上獨具匠心的圖案,還可粘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對聯。燈籠少則四個,多則十二個,意寓“四季發財、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寄托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傳承文化 推陳出新 每年的元宵佳節,明溪胡坊鎮鑼鼓喧天,處處張燈結彩,一盞盞花燈把節日裝點得分外祥和。 為了傳承客家民俗,1978年,胡坊的民間藝人成立了“茶花燈籌備會”,后來更名為“老人協會”。當地人葉禮行有一手過硬的扎燈技術,今年已81歲了。他說道:“十幾歲時,看到鄰居在扎花燈,我一眼就喜歡上它了,就在一旁認真觀察,并虛心求教。” 歲月荏苒,昔日的小伙子如今已發須花白,仍對茶花燈愛不釋手。在葉老先生等民間藝人的帶動下,曾經一度遭受冷落的茶花燈又走俏起來。他們不斷揣摩,與年輕人切磋,推陳出新,使茶花燈的制燈技術日臻完善。 茶花燈最早的燈源是煤油燈,燈油易燃盡,后來又改為蠟燭。但是若遇陰雨天,搖曳的燭光也易熄火。現代設備日趨先進,有些制茶花燈者便將現代元素與傳統相結合,采用電池和電瓶充電,并設置可調節的燈柄,燈柄可上下伸縮,既可固定也可轉動,巡游時可擎可抬,異常靈活。 夜幕低垂時分,燈影婆娑,但見鄉村一片燈火輝煌,處處是燈的海洋,人的大潮,烘托出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眾人擎著茶花燈,浩浩蕩蕩地在鄉村巡游,近望像火樹銀花,遠眺又似朵朵茶花綻放。 綻放光彩 喜獲榮譽 20年來,胡坊村的茶花燈游藝有很大的發展,花燈數量從1986年的50盞增加至2005年的300盞,戶均一盞。胡坊人民對這種喜聞樂見的民間游藝保持了濃厚的興趣,改進了茶花燈的造形、剪紙、繪畫、書法等工藝,并將茶花燈的巡游演繹得異彩紛呈。老人協會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利用閑暇時間進行巡游技巧演練,減少了巡游時頂風疾走發生燭光熄滅或燒毀燈籠的現象。 胡坊當地的經濟水平提高了,每到制燈時節,總有村民傾囊相助,有些捐蠟燭,有些捐彩紙,茶花燈將村民的心緊緊地融合在一起。2002年的明溪縣元宵節民俗表演中,胡坊鎮選送的100盞茶花燈以其獨特的造型及巡游技巧,在比賽中技壓群芳,一舉獲得了一等獎。2007年6月,茶花燈又以它濃郁的地方風情與豐厚的客家文化氛圍,使胡坊獲得“福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2008年,胡坊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近年來,明溪縣委、縣政府重視保護民俗文化,進一步促進民間藝術的繁榮發展。2010年11月,胡坊茶花燈入選第三批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茶花燈被三明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