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動車南站:即將亮出“四源”文化名片
2018-03-15 10:36:43蘇詩苗?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寓意三明“四源”文化的動車南站 ●采錄:三明日報記者 蘇詩苗 城市動車站不僅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引擎”之一,也是這座城市文化橋頭堡。 2018年的春天比往常來得早一些。春暖花開的日子,三明動車南站施工現場,一刻也不停。南三龍鐵路,這條南接珠江三角洲,北連長江三角洲的大動脈,計劃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車。三明南站因位于三明市區,更顯重要。 除工地上的建設者,還有許多人為南站的建設而奔忙。這些人中,有的平時并不為人所知,他們卻走在了前面。3月份以來,三明市城鄉規劃局文化工作組的工作人員,就頻頻來到動車南站,安排“十里閩學文化長廊”的規劃細節。在他們的努力下,三明“四源”文化名片,即將精彩亮相。 有“源”故事 這里是十里閩學文化長廊的起點,也是這條文化長廊的精華所在。 動車南站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它背靠三元西岸一重山,面前是沙溪河臺江段十里平湖,水面開闊,灣流浩蕩。 以“四源”為主題的動車南站前文化廣場,講述著三明關于“源”故事。 源,本意指水流的起始處,引申為來歷、根由。我國《禮記》就有多處關于源的記載:《禮記·學記》或源也,或委也;《禮記·月令》祈祀山川百源。《禮記·禮樂志》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 源出其流,流必有源。一位文化學者說道:“如果問沙溪水為何如此清澈,那是因為有了閩江源頭。” 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也是八閩大地的根脈。早在1991年和1992年,福建省閩江流域規劃開發管理辦公室就組織閩江江源考察隊,兩次對閩江江源進行考察,最終確認建寧縣均口鎮臺田溪為閩江正源,并在源頭處的峭壁鐫刻“閩江源”三字摩崖石刻。 閩江源流有水可觀,閩江源成了三明對外的一張名片。 下動車走出三明南站,就可進入“源頭活水”的景點。這一景點取自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詩意。市城鄉規劃局文化工作組工作人員講述道:“在這里將有一塊照壁,一面介紹閩江源文化內容,另一面雕刻閩江源景觀圖案。” 閩學源流 閩學源流,有脈可尋。 一位文化學者講道:“如果要問朱子理學為何如此博大精深,那是因為有了孔子儒學的理論源泉。” 人們走進動車南站文化廣場,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閩學傳承的清晰脈絡。 這里將有一塊照壁,上刻儒學文化內容,介紹儒學創始人孔子簡況;另一面介紹理學相關文化內容,雕刻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像。 這里還有石鼓、龍柱、立亭等景觀相映襯。“活水亭”,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閩學的源流,還將立有孔子銅雕。 當年流傳四海的故事,今日依然在目。1081年初冬,楊時念及夫人余氏分娩在即,向老師辭行回鄉,程顥等送楊時到書院門口。楊時轉身,向程顥深鞠三躬后,神色肅然地說道:“先生教誨之恩,弟子銘記在心,日后定當竭力為道”,而后與同窗學友一一道別。程顥望著遠去的楊時,感慨地對身邊的弟子說:“吾道南矣。” 楊時回家后,在喜迎長子出生的同時,一邊溫習思考從程顥處學來的學問,一邊在家鄉一帶講學傳道,將洛學的學術精要傳播到福建,開啟了洛學南傳的進程。 公元1093年,楊時又與同鄉學友游酢以師禮見程頤于河南洛陽。當日,天氣驟冷,大雪紛飛。楊時與游酢到來時,程頤老師正于院內靜心,楊、游兩人恭敬等候。過了許久,天已近晚,程頤才發覺他們,那時地下積雪已有一尺多厚。這就是名傳四海的“程門立雪”尊師典故。 楊時從中原回到福建家鄉后,不負眾望,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并以此結合自己的思想,推進了洛學閩化的進程,最終由三傳弟子朱熹集大成成就了閩學。閩學也成了理學中的“濂、洛、關、閩”四大學派之一。 自此,“吾道南矣”,成為閩學傳播的經典詞句。 在動車南站的閩學文化景觀中,將雕刻有三幅展示“吾道南矣”的過程。第一幅楊時向程顥深鞠躬畫,第二幅楊時離去,程顥和弟子們看著楊時的背影畫,第三幅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四人,面對程顥、程頤二人,揮手致意。 “源”遠流長 三明是閩學發源地和傳播中心。我們穿越在三明的山水之間,走進閩學源,將深刻地感受閩學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她的深刻影響。 正是有了這源遠流長的文脈,近代三明成了閩師之源。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所題寫“閩師之源”,記載了全閩師范——福建師范——永安師范——三明師范,到如今三明學院的教育文脈,也印證了三明從閩學源到閩師源的一脈相承。 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動車南站的文化廣場,也少不了三明“閩人源”的文化名片。 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西北,空曠的平地之間,聳立著一座桃形山,人稱萬壽巖。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大量遠古人類制作的石制工具及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工石鋪地面,使得萬壽巖身價倍增。 萬壽巖翻開了我國舊石器時代洞穴考古的新篇章,如今它已經成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三明動車南站的文化廣場將成為展現這張文化名片的亮麗窗口。 山清水秀,三明在每個新的時代,都不乏群英薈萃。宋以后的中原客家南遷,使三明寧化縣成為客家祖地。20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各地支援三明的建設者,更是一次人口大聚集。走進新時代,三明人正秉承古遠的文化傳統,追尋更加美好的生活向往。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