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民樂有約:絲竹聲聲側耳聽
2018-03-28 10:26:40曾鳳清?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 曾鳳清 文/圖 3月24日19時,市藝術館三樓演播廳,隨著指揮老師鄢阿水的手臂輕抬,手在空中輕輕一劃,絲竹器樂之聲四下里起來,一幫孩子將人們拉進了音樂的世界。 這支成立于2014年的民間公益性團體,是我市首支少兒民樂團。 十年夢想花開 “沒想到在我們山區還有這樣一群老師這么堅持,民樂的弘揚很有希望。”年前的第十三屆福建省音樂舞蹈節中,評委如是評價。在那次比賽中,這個團一舉將優秀節目獎和創作大獎雙雙收入囊中。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我們2004年就醞釀著成立三明自己的少兒民樂團。”樂團的發起主創人員、原三明市現代藝術學校校長周元宇說。 “成立的初衷,就是想要做一支山區自己的少兒民樂團。”樂團指揮鄢阿水也是樂團最早的發起者。當時,他們身邊有一群從事民族樂器培訓的年輕力量。但是要成立一支樂團談何容易?即便有一群滿腔熱情的教師,落到具體的訓練場地、器材供給、經費保障、人員隊伍,無一不是橫亙前方的難題。 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的時間沒有磨平他們最初的夢想。“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2014年9月,周元宇自己創辦的培訓學校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一鼓作氣之下,全市首個少兒民樂團就這樣成立了。 如今,三明市藝術館少兒民樂團編制50余人,分為吹、拉、彈、打四組,已經是規模相對成熟的單管編制民樂團。 “與孩子們學習單項樂器相比,樂團的組建和訓練,對于孩子們技藝水平的提升,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周六不見不散 “你們別擔心,我們的培訓照常進行。”民樂團成立不久后,鄢阿水被工作單位指派到寧化縣駐村掛職。作為樂團最為核心的指揮和業務指導,這個時候離開,怎么辦? 出乎意料的是,在過去3年的掛職期間,每個周末,鄢阿水都記掛著樂團的排練,無論再忙再累,他都自行驅車從寧化趕回來參加排練。駐村工作事務繁雜,可是一有空,他就要尋思著怎么弄兩首新譜子。 少兒民樂團目前創作的不少作品,富有三明濃郁的地方特色,融入了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優秀文化基因。此前樂團在省賽獲獎的《端陽賽舟》,就取材自三元區的龍船歌,此外還有改編自寧化、清流一帶的作品《剪掉髻子當紅軍》,民樂合奏《客家人愛喝客家酒》等。 一邊是樂團的排練,一邊是駐村的工作,3年間的來回奔波間,鄢阿水哪頭也沒落下。2017年駐村工作結束,被評為優秀駐村工作者的鄢阿水,帶著少兒民樂團,回到這塊與自己有著深情厚誼的紅土地,為當地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奏會,也用音樂的方式,為自己的駐村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童年民樂相伴 每逢樂團排練,章月芳只要有空,就會陪著女兒玥玥前來參加排練。女兒從小開始學習二胡演奏,2015年經推薦選拔進入樂團。去年上初中后,課業明顯緊張了起來。可是兩人都不愿意放棄。“樂團里不少孩子不僅演奏水平提高得快,而且學業也很優秀。”章月芳說,她全力支持孩子的民樂夢。 就讀于附小二年級的小冰年前被選拔進入樂團,這個“新兵蛋子”也成了樂團里最小的孩子。別看她年齡小,可是卻已經彈奏了近3年的古箏,在學校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孩子喜歡古箏,這次被推薦選拔進入民樂團,心里可高興了,練習的勁頭也更足了。”孩子母親王君說。在她看來,樂團的訓練可以從配合、協奏的角度,為孩子的古箏學習提供新的維度。能有這種經歷,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新的學期開始后,民樂團走了一批孩子,因為升入初三、高中,有的孩子沒有辦法兼顧樂團的練習和演出。今年高一的黃偉杰卻每周都風雨無阻地來參加樂團的活動。 作為團里的打擊樂首席,黃偉杰已經將樂團的練習看作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參加了樂團,本來當作興趣發展的打擊樂,如今卻成了未來重要的專業選擇。初中畢業后,他考取了三明九中音樂班,并成為全班唯一選擇打擊樂的孩子。而在樂團,作為元老的他也漸漸地開始承擔一些輔助教學的工作。 民樂初心永在 “繩子突然就斷了,‘咣當’一聲特別響。”今年一月份去寧化演出的時候,碰到這種器樂導致的演出事故,黃偉杰回來為此難過了很久。 “這怪不得孩子,是我們的器材存在問題。”周元宇說,作為一個民間藝術團體,成立至今,民樂團一直秉承公益的屬性,經費完全靠幾位發起的老師自籌。 黃偉杰演奏時使用的镲,按照規范應該是用交響皮帶來固定的,可是一副專業的交響皮帶成本價就好幾百元,而且一般不單售,對于經費緊張的樂團而言,像這樣的經費缺口還有不少。 樂團平時出去演出,為了節省開支,自己買來化妝品后,請家長志愿者幫忙。也有家長體諒樂團的困難,自愿提出要支付培訓費用,但是被直接拒絕了:“我們起初就是要做公益的樂團,一旦收了錢,這事兒就變味了。” “我市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政府部門有關注并幫助我們。”周元宇說,“我們現在每周排練的場地,就是藝術館免費提供的。” “國家對兒童素質教育的關注,對美育方面的投入也在提升。”鄢阿水說。去年省教育廳提出全省建設100個學生樂團,市區中小學紛紛組建起各自的民樂團,不少學校都找到樂團幫助籌建。 “我們的初心一直都在,如果有更多人來關注少兒民樂團的發展,樂團一定可以發展得更好,也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入進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