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如何“多腿走路”?
2018-04-08 09:49:49陳曉星?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年來,建寧這個偏遠的山區縣打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多元發力、多點支撐,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再到休閑旅游,在農業產業鏈上做好“加法”和“乘法”,既“加”出了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更“乘”出了高附加值,積極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農業發展路子—— ●三明日報建寧記者站 陳曉星 說起建寧縣,不少人腦海中涌現的第一個詞是什么?是建蓮,是黃花梨,是雜交水稻制種……這里每一個詞匯都與農業有關。然而,這些傳統農業在發展中也曾遇到發展單一、效益不高等問題。 近年來,建寧這個偏遠的山區縣打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多元發力、多點支撐,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再到休閑旅游,在農業產業鏈上做好“加法”和“乘法”,既“加”出了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更“乘”出了高附加值,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農業發展路。 橫向拓展:做好特色農業“加法” 田還是那丘田,樹還是那棵樹,思路一變,則讓一丘田有了多份收入,一棵樹也產生了多項經濟效益。這樣的好事情,在建寧縣找到了答案。 4月3日一大早,記者走進建寧縣溪口鎮高圳村的“春花農場”,果園主人陳春花正在梨樹旁忙著采收鐵皮石斛。 陳春花是高圳村人,父輩都是從事黃花梨種植。這些年來,在縣里農技專家的幫助下,她家的果園實施了標準化種植,果品的質量也大大提高。“目前果園里的梨子品種,主要有翠冠梨和黃花梨。”陳春花說,一年下來,她家的350多畝果樹,可實現產值100萬元左右。 為了增加梨園收入,幾年前,她開始嘗試在梨樹的枝干上套種鐵皮石斛。“黃花梨樹枝干上種鐵皮石斛,是個‘雙贏’的好項目。”陳春花介紹說,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鐵皮石斛,可以更好地發揮林地綜合效益。目前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驗模式,引導和帶動種植戶在梨樹上種植,已有石斛花、石斛粉等4個產品,去年產值達20多萬元。 說起未來的發展,陳春花樂得合不攏嘴。“將來我的農場,并不只是一個果園,還是集采摘、銷售、休閑、教育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場。”站在梨樹旁,陳春花指著遠處已經建設完成的民宿介紹說,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和帶回新鮮的有機農產品,還能住在果園里享受到田園生活的快樂。 和陳春花一樣,均口鎮村民楊桂蘭借助建蓮做活特色農業“加法”。幾年前,楊桂蘭利用均口修竹荷苑的蓮田,組建竹林人家農家樂專業合作社,在50畝蓮田里套養大閘蟹。“蓮田里套養,具有‘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優勢。”楊桂蘭介紹說,大閘蟹養在蓮田里,能吃雜草、水生生物,起到除草除害作用。 “下星期就可以把蟹苗放入蓮田。”楊桂蘭說,10月份是大閘蟹收獲的季節,將會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品荷蟹。說起豐收,楊桂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蓮田養殖大閘蟹,每年可收入20多萬元,賣建蓮每年可收入10多萬元,還有每年7月份,來這里賞花的人多,農家樂里每天的營業額都在5000多元。”楊桂蘭說。 “發展農業,建寧有優勢。既可以搞采摘體驗,又可以發展農家樂,還可以農業科普,這些都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縣農業局局長揭重陽介紹說,近年來,建寧縣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為主導,將種植業與養殖業、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在一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逐漸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利用、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方式。 縱向延伸:做活農業產業“乘法” 農業在發展中做好“加法”的同時,還必須跳出農業做“乘法”,只有深度融合后的新業態,才能釋放出高效益。 3月25日上午,建寧縣第三屆花海跑活動在溪口鎮楓源桃梨園成功舉辦,500多名游客在花海中奔跑。“第一次在花海中跑步,感覺很不一樣。”參加此次花海跑的明一國際營養品集團有限公司的張女士高興地說。 活動當天,在里心鎮的花果山上還舉辦了第三屆花朝節暨集體婚禮。“沒想到竟然能吸引這么多游客。”花果山的果園主人林德君高興地說,當天,有7000多人到他的花果山賞花。 “10年前,我們賣梨,得自己找市場,自己雇車,運到外邊的水果市場上賣。”老林說,經常一車梨拉出去,只能賣出一半,剩下的爛了,就只能倒掉。 產業鏈的單一,就好比一條腿走路,很難走得更遠。近年來,建寧縣立足當地生態農業資源優勢,跳出農業做旅游的新路子,不僅做旺了人氣,還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更拉長了農村生態經濟產業鏈。 “現在賣梨,只需坐在果園里等顧客上門就行。”老林說,通過旅游帶動后,建寧的名氣越來越大,現在來果園里的顧客有兩種:一種是批發水果的老板;一種是采摘水果的游客。 “賞花經濟,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旺了當地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更讓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縣旅游局局長張美娥介紹說,建寧當地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游客的活動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過程,讓游客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去,不僅達到了游客身心愉悅的目的,還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去年,該縣旅游接待人數達12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8億元,分別比增17.2%、18.7%。 “賞花經濟”只是建寧在現代農業發展路上,“跳出”農業“乘”旅游,做好農業產業“乘法”的一個縮影。 發展現代農業,還得學會“多腿走路”。在建寧縣食品加工園區內的興輝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生產獼猴桃汁飲料。“通過深加工,附加值翻了好幾倍。”公司董事長董央央說,一斤獼猴桃賣5元錢,可制作出4瓶獼猴桃飲料,市場上賣5元一瓶,相當于一斤獼猴桃增值到20元。目前,該公司產品涵蓋獼猴桃汁、黃花梨果醋、黃桃汁、營養蓮片四大系列產品,20多個品種。僅獼猴桃系列產品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 眼下,在建寧從事食品加工業的企業,不僅有興輝食品,還有文鑫、綠田、福鑫等企業。目前,文鑫蓮業已研發嬰兒蓮子米粉、蓮子蛋白粉、蓮葉茶等8大系列100多種蓮產品,完成了從蓮的葉子到藕的開發與綜合利用,提高了蓮子的附加值。 農業產業要壯大,還需多元發力、多點支撐。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建寧的特色農產品紛紛走出大山。去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6.01億元,同比增長61.04%,目前該縣電商企業205家,電商從業人員5000余人,有1000余名大學畢業生和年輕人在杭州、廣州、泉州、廈門開網店,專門賣建寧農特產品。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要融合發展,就必須學會‘多條腿走路’。”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介紹說,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讓傳統農業能“接二連三”,不僅接入食品加工業的第二產業,還連接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下一步,該縣將通過著力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發揮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發揮新興業態的拉動作用、發揮改革創新的推動作用等,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到2020年,力爭以蓮子、梨子、種子、無患子等“五子”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100億元以上,比2016年增加3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超過10%。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