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探索幸福養老新模式
2018-04-25 10:33:59周志鴻 黃寶琴?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畫兒童畫涂顏色,預防老年反應遲鈍。 幼兒園的孩子在幸福莊園開展敬老愛老活動。 院內老人每天都要量一次身高,“又長高了”,增強生活的信心。 ●三明日報記者 周志鴻 黃寶琴 朱丹宇 文/圖 4月9日,陽光明媚,沙縣幸福莊園養護院內格外熱鬧。這邊,青苗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為老人們表演節目;那邊,志愿者們為老人們捶肩捏背、聊天,老人們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沙縣小吃”在全國聞名遐邇,目前,沙縣約有6萬多青壯年外出經營小吃,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4萬多人,占沙縣總人口的16.49%,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年輕勞動力的大量輸出,使得養老需求更加迫切,提升養老服務勢在必行。 近年來,沙縣一方面推行養老市場化,全縣10所敬老院,交由社會企業運營,成為全省首個實施鄉鎮敬老院社會化運營項目的地區;另一方面由政府兜底保障,縣、鄉兩級財政針對低保戶每個人提供補助金用于購買服務,實現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水平一體化。沙縣創新養老服務機制,推進城鄉養老一體化,如今的養老院變了樣。 政府兜底保障養老更放心 通過政府兜底保障,去年,88歲的五保戶彭秀英老人,從鄉鎮敬老院搬進了沙縣幸福莊園。 “我現在吃住不花一分錢,政府還每個月給我發錢。每天有人幫忙打飯、整理房間,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看到記者來訪,彭秀英老人高興地說。 沙縣深入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放寬社會資本的市場準入標準,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進入養老領域,增加有效供給。為此先后引進幸福莊園養護院、吉祥養老院、大眾養老服務公司、上海鄰鹿、三明禾康等5家社會化養老機構,數量全市最多。 沙縣幸福莊園養護院的院長莊金蓮是沙縣本地人,曾在上海的養老院擔任心理咨詢師。當年父親老年癡呆后,在沙縣找不到一家可以托付的養老院,只能交由年老體弱的母親照顧。4年來,母親無力給父親專業的照顧,生活質量降低許多。于是,莊金蓮立志在沙縣建立一個融合養老、醫療、保健、學習、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 “從政府手上接手了30多位五保戶老人的那天起,我就發誓一定要照顧好他們,不僅要給老人生活上的照顧,更要保障老人心理上的健康。”莊金蓮說,“精神上被歧視,是不會有幸福感的。幸福莊園成立后,我們沒有將五保戶老人分開安排,區別對待,而是讓他們享受和社會老人一樣的平等待遇。” 公建民營后,更多的養老機構進入養老服務業,一方面有利于養老服務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更多的市場競爭,有利于養老服務品質的提升。沙縣民政局局長黃明極表示,政府扮演好兜底者的角色,才能避免因市場失靈而帶來養老的公平問題。 市場化運作養老更專業 走進高砂敬老院,就像走進了一個美麗的公園,一排木藝回廊,老人們或散步,或下棋,生活輕松愜意。 不大的敬老院里,每面墻安裝了扶手,每張床頭都有呼叫鈴,墻上貼著各式各樣的卡通圖案,處處體現人文關懷。 “我們投資近千萬元進行升級改造,高砂敬老院所有的配套設施都和上海等大城市一般無二,專業護理人員也都是從北京上海引進,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莊金蓮介紹。 高砂敬老院是幸福莊園的分院。2017年7月,改造后的高砂敬老院成為了全省首家建設標準、服務專業、管理精細的公建民營鄉鎮敬老院。 “公建民營”模式是將養老事業推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一種嘗試,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政策規劃、政策執行和配套等多個方面來推進養老服務的市場化改革。 市場化運作主要側重于通過公建民營、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并借助市場定價、信息網絡技術等手段或載體實現服務供需匹配,提高養老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 如何提高養老服務供給質量?高砂敬老院就率先采用了“光伏養老”模式,利用鄉鎮敬老院場所安裝光伏發電設施設備,每年實現三到五萬元的收入,這些收益可以用來購買服務,還有剩余便可投入到運營成本中,老人的供養水平得到提高,實現良性循環。 樓梯口的墻壁貼著量身高的卡通貼紙,院內的老人每天都要給自己量一次身高。“量身高的時候一定要記著給老人們多報幾公分,不然老人家會傷心,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莊金蓮說,其實人老了并不會更成熟,反而會回到原點,變得像小孩子一樣需要照顧,需要鼓勵。得知自己并沒有變矮后,老人們臉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原來許多老人剛入住敬老院時,心情都十分低落,認為不是被家人拋棄,就是在之前的福利院過得不順心。高砂鎮敬老院的護工每天細心地照顧,讓老人們重拾生活的樂趣。每天清晨5點,護工們就來到敬老院,為老人們準備熱水、早飯,帶著他們出去散步……直到晚上6點才下班回家。 一間多功能室,老人們可以寫字、畫畫、看電影等等。多動手寫寫畫畫,多與他人交流,能夠幫助老人們鍛煉大腦,有效降低老年癡呆的概率。“我以前特別喜歡寫字,在這里我可以天天寫下去。”現年68歲的老人張宗傳興奮地說。張宗傳的字蒼勁有力,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每當張宗傳拿起筆,周圍都有不少老人駐足欣賞。 供給側改革讓養老院變得更美好 “敬老院里只有一個阿姨和一個管理人員,卻要照顧8名老人,還要負責全院日常采購、煮飯、打掃等雜務,這顯然難以滿足老人們的需求。”夏茂鎮民政辦主任張昌錦坦言,這就是還未完成改革的夏茂敬老院的現狀。24個房間,40個床位,卻只有8人入住,入住率太低了,這是一種公共資源的浪費。 以前,夏茂鎮敬老院因為資金有限,投入不足,硬件設施相對落后,也雇不起專業的護工和管理人員,導致敬老院只能收留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人,原來一名需要半護理的老人因為沒有多余的人手照料,被轉移到了其他敬老院。老人們需要更加專業,能夠滿足老年人對于生活照料、健康護理和精神關懷等多方面需求的養老院。 2018年3月,沙縣民政局將沙縣夏茂、高橋等8個鄉鎮的公辦敬老院全部委托給瑞泉健康產業集團旗下上海鄰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來進行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 這是沙縣第一次嘗試將鄉鎮一級公建民營養老院,全部打包給第三方運營。 據了解,瑞泉集團在養老人才培養方面經驗比較成熟,全國近20個省的醫院都有它的護理團隊。鄰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結合瑞泉多年的護理經驗,深度調研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人士的照護需求,推出“護士+護理員+康護設備”的服務創新模式,為老人們提供專業化、規范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以前鄉鎮敬老院之所以做不起來,一是投入不足,硬件設施相對落后,二是鄉鎮各自為政,沒有一定規模,投入沒法產生回報。”黃明極表示,鄉鎮敬老院實現規模捆綁以后,有了一定體量,就有一定的保本效益在里面,敬老院一定能越辦越好。 “公建民營”作為激發公辦養老機構活力和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的重要途徑,配合政府兜底保障,正不斷受到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視,各地區也在積極探索新的運作模式。通過養老產業供給側改革,導入先進運營管理經驗,大力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可以為老人們帶來更全面、豐富的服務內容,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改變。隨著護理水平提高,老人們在養老院里獲得幸福,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養老機構。”黃明極對沙縣養老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