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美麗半山變奏曲
2018-05-04 11:53:56邱慧敏 嚴士冬?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全景圖 拆除旱廁 村民在新建休憩亭里休閑。 村民在合作社發動下種植了150畝牡丹。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邱慧敏 嚴士冬 文/圖 半山村位于尤溪縣梅仙鎮,離縣城約10公里路程。 村口,6米寬的柏油路主干道寬敞干凈,兩側太陽能路燈、文明標語、樓房整齊林立;半月島畔尤溪河波光粼粼,不時有白鷺飛翔。 一晃三年,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如今已然蝶變為“明星村”,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典型示范村。 老排工,山歌唱出新生活 “半山半水半月島,你看景色好不好?也有千年古老樹,島上還有五里香。半山生態真的好,所以鷺群來筑巢。”62歲的村民林上樹唱著自編的尤溪方言山歌,侃起了村里的巨變。 “以前村道兩邊到處是雞鴨舍、豬圈、旱廁等,還有5條又臟又臭的坑溝,扔滿垃圾,蒼蠅蚊子到處飛,大伙都叫它垃圾坑。” 改變,從2015年開始。尤溪縣實施“能人回引”工程,當年3月,某雷達旅旅長林上斗退職回鄉,自愿把黨員組織關系轉到家鄉半山村,并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林上斗帶領村兩委班子下決心改變半山,首先進行環境整治。 “村財沒收入,還欠著三四十萬元錢。到處是雞鴨舍、豬圈、烤煙房、蘑菇棚、菜地、綠竹等,拆遷哪那么容易?”林上樹心里和不少村民一樣犯嘀咕。 村里召開全村美麗鄉村動員大會、黨員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小組會等30多次,并組織播放相關電視錄像100多次,大力倡導“誠實為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的“三誠”文化。 改變環境從改作風、轉民風開始。“改造農村,眼光要看遠,不要以私利為主,要從整個村著想,大家一起貢獻一點。”“不管是什么情況,都不能亂花村里一分錢。”聽了林上斗的這些話,林上樹等村民對這個帶頭人有了信心。 好事能否辦好,要讓群眾看到改變。村里首先投入100多萬元,將2條垃圾坑溝分別改造成公園、停車場,其中一條坑溝就在林上樹家門口。 “看來這個事能做下去。”林上樹說。村民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了。 2016年5月,林上樹等10多位村民帶頭砍掉了自家綠竹、果樹,支持半山防洪堤等項目征遷建設。 對林上樹來說,變化更大的是自己的生活。 “半山半水半月島”,半山依山傍水,挨著四座山,每座山只有一半屬于半山村,所以叫“半山”;半山與汶潭隔尤溪河相望,劃江而治,所以叫“半水”;河中有座小島,呈半月形,叫“半月島”。 半山村有著鷺鳥、名木古樹、古民居等特色資源,還被中國綠發會授予全國首個中華鷺鳥保護地。村里決定打造“閩中山水養生村”“閩中生態旅游村”,發展鄉村旅游。村里花了5萬元從武夷山買來11條竹排,從2015年“五一”期間開始運營“坐竹排、觀鷺鳥、游半月島、看名木古樹”特色鄉村旅游項目。目前已接待游客4萬多人次,旅游產業收入達300多萬元。 林上樹原先在尤溪河上捕魚為生。只要天氣好,他每天從凌晨4點到上午8點,撐著小船捕魚三四個小時,對尤溪河漲落變化等水情非常熟悉。于是,他被聘為竹排管理員,并兼職排工。 “以前每年捕魚上百天,平均每天大約賺100元;捕魚時三四個小時不說話,很無聊。現在吃上‘旅游飯’,每月能領2000元工資。”林上樹說,“很多游客喜歡聽我唱山歌,我很開心。” 返鄉人,工資低了也樂意 遇到陳名森時,他正在監督村里的新項目——講習所的建設。這個講習所也是農民休閑活動中心,集農技培訓、講習會議、電影播放等多功能為一體,該項目建成后將是村民、游客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 “項目2017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進入掃尾階段。”2015年,村里項目建設,需要一名熟悉工地的安全監督員,就打電話給陳名森。 “在家鄉做事就是為自己做事,而且還能顧家。”陳名森辭掉外面的工作,回到村里,每月工資少了2500元。陳名森說:“誰不向往更好的生活、優美的環境?人家損失比我多,不少人為村里的建設貼錢,還不拿一分錢工資。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 村主干道拓寬項目開始推進,村民老林的倉庫剛蓋不久,要他拆掉,就跟捅馬蜂窩沒啥兩樣。可不拆,路無法拓寬,后面的征遷建設也會受到影響。村干部們上門做工作,前后跑了五六次。以情動人,最終老林想通了。隨著村道拓寬黑化,一條漂亮的主干道從老林的家門口經過,老林也享受到了村貌變化帶來的“紅利”。如今,老林越來越支持村里的建設,有幾次讓他家農用車拉東西,老林還不收錢。 “全村自覺拆除了旱廁39個、糞廠4個、豬圈18個,砍伐綠竹12萬多根,騰出養雞坪、蔬菜地26塊。”村黨支部副書記林上榜說,村民對這些損失至今沒要求賠償,村部就先登記存檔。 村支書林上斗不領村里一分錢工資,有時還自己貼錢。竹排買來了,要建一個管理人員的休憩處。所用的大太陽傘、桌椅,都是林上斗從家里搬來的。林上斗帶頭捐資參與村里的公益事業。2015年以來,村里每年舉辦春節三天樂活動,他和村民們自愿捐資,還和鄉賢們一起出錢,為村里60歲以上老人送被子、送油等。 重陽節,鄉賢個人出錢請全村60歲以上老人聚餐一次,這也成為半山的傳統。“全村60歲以上老人有180多人。聚餐一次,至少要花1萬多元。”林上榜說。 鄉賢為村里建設捐資的事更多了。“村里堅持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不讓村財欠錢。”陳名森說,“改造第一條坑溝,鄉賢就捐資6萬多元。還有位鄉賢經常在工程掃尾時墊資,但從不讓我們說。” 如今的半山村,干部講奉獻,鄉賢獻愛心,全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垃圾坑溝變成了“三誠”主題公園、垂釣魚塘、生態停車場;在全縣第一個實現了村道鋪設瀝青路面,1.5公里的主干道兩側安裝了100盞太陽能路燈,管線全部下地;建成了標準化公共廁所、衛生所大樓等,半山大橋、防洪堤等民生項目正有序推進。未來,還計劃建設農民體育場、登山健身步道等。 小店主,日子過得更有勁 春陽和煦,村中的百年古樹投下斑駁樹影。古樹旁邊就是村民肖美玉開的便利店。這里緊挨著量心亭、垂釣池,是不少村民、游客的休憩地。 店門口一有果皮紙屑,或落葉多了,肖美玉就會拿起掃把清掃。肖美玉說,以前自己沒掃,村支書林上斗經常會自己拿著掃把來掃。“太不好意思了。”久而久之,肖美玉義務包干了便利店的門前衛生。 如今,越來越多村民主動負責自家門前屋后的衛生、秩序和綠化。“許多旅客來了,都說我們村干凈。”肖美玉樂呵呵地說。 半山村開展以促進鄰里和睦為主題的“半山夜話”等創建活動,評選出十個好婆媳、十五個半山好人和五十戶平安家庭,使誠信明理的新風融入村民工作和生活中。 過去村里賭博成風,在林上斗等村干部的大力整治下,賭博絕跡了。肖美玉說,現在村民飯后閑聊散步,跳舞做操,玩柔力球,個個崇尚健康生活了。 村里發展旅游,便利店的生意也好起來了。“前些年,村里冷冷清清,小賣部每天只能賣幾十元,現在節假日會賣到一兩千元,平時也有三五百元。” 去年,在半月島生態發展專業合作社帶動下,她家還種了4畝百香果,增加收入五六千元。 2015年7月,合作社成立,全村230戶、1060個村民入股,每人投資200元股金;1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扶貧入股資金注入,所得利潤直接讓貧困戶受益。 合作社經營生態旅游開發、土地流轉利用、林木花卉和特色水果種植等,已種植150多畝牡丹、20多畝桂花樹、全省首批面積最大的270畝綠桐基地等。去年帶動20多戶村民利用180多畝荒田荒山種植百香果。 如今的半山人生活有滋有味。兩年多來,半山村民靠旅游等產業獲得實際收入達230多萬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