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與火,致敬青春不老
2018-05-09 10:08:35盧素平 黃寶琴?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黃寶琴 文/圖 青春,是一種昂揚熱烈的生命狀態,它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在三鋼,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初心,汗水在崗位上拋灑,青春在奮斗中發光。他們是三鋼成長的參與者,三明發展的見證人。他們韶華雖逝,但青春不老,夢想在路上,腳步不停—— “鉚定目標不放松” 1991年的“五四”,陳重赟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年,他參加了三鋼團委舉辦的技術比武大賽,獲得第三名。這是他得到的第一項榮譽。 1989年,年僅18歲的陳重赟進入三鋼煉鋼廠。在新人教育課上,他接觸到一位授課的工人技師,覺得很了不起,便立志成為一名技師。 鉚定目標后,陳重赟坦然接受自身不足,開始發奮圖強。遇到不懂的問題,他追著老同志詢問,凡是需要動手的事,絕不假手于人。在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服輸的個性下,他脫穎而出,一步一個腳印從“技術小白”走到高級技師,從普通工人被提拔為車間書記,還囊括了“十佳青工”“金牌工人”“全國鋼鐵工業勞模”等一項項榮譽。 2007年,福建省第一臺板坯設備在三鋼投產使用。“首次開機,一般請有經驗的師傅。但領導相信我的技術,我也相信,決定自己動手。”這一次,陳重赟再次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任務。 此后,陳重赟把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創造的6年零6個月“板坯無漏鋼”的全國紀錄立為新目標,并摸索總結出了一整套預防漏鋼的方法。截至目前,三鋼煉鋼板坯連鑄已保持了10年零10個月無漏鋼的行業佳績,早已成為了全國無漏鋼控制水平的領軍團隊。 2013年,“陳重赟勞模工作室”誕生。為了解決板坯的質檢難題,陳重赟曾帶領團隊花費大半年時間發明了板坯離線翻轉裝置,并于2013年上半年申請了專利。2016年,工作室專門成立專利開發組。截至目前,已獲得16項專利。 回首過往,三鋼鋼鐵年產量早已從1989年的30余萬噸飛躍到如今的1000余萬噸。“三鋼有今天的地位,在于一代代三鋼人鉚定目標不放松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陳重赟已逝的青春,在一次次不服輸的挑戰中熠熠生輝。 “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在三鋼第二變電站,一位小伙子正俯身半趴在鋪著報紙的地面上。他仔細觀察著變電設備,時而若有所思,時而在圖紙上寫寫畫畫。這個人,就是18年前的莊惠鵬。這一幕,早已成為用來激勵三鋼一批又一批青年工人的典型事例。 “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段廢寢忘食的學習經歷成就了現在的我。”憶往昔青蔥歲月,如今已是三鋼動能廠220千伏變電工段工段長的莊惠鵬不無感慨。他說,青年時代付出辛勤汗水,日后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1992年,21歲的莊惠鵬進入三鋼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少人開始熱衷于炒股和做買賣。幾經嘗試后,莊惠鵬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中深受啟發,決心學好本職技能。恰逢2000年三鋼第二變電站技改,他便利用閑暇時間潛心學習。 如何接受和分配電能?怎么控制電力流向?怎么調整電力設施?……幾年間,年輕的莊惠鵬不分白天黑夜學習,鉆研吃透一個個難題,業務水平隨之突飛猛進。此后的各項技能考試中,他都名列前茅。工作期間遇到的相關難題,他也能及時處理。“金牌工匠”“三明市勞模”等各項榮譽“紛至沓來”。 “個人力量有限,整個班組的業務水平高才了不起。”2013年,在各方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莊惠鵬勞模工作室”成立。了解到班組成員70%以上是年輕人,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莊惠鵬不僅悉心教導他們為人處世,還琢磨出一套套考核和提升業務水平的工作制度,力求傾囊教授所學技能。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不斷嘗試中,莊惠鵬班組利用二次能源煤氣發電并入變電站后輸送到各個生產線,6年來為集團公司節省基本電費支出為7800萬元。而班組自2012年3月建立以來,供并網發電量所節省的電費支出為9億元。 他喜悅地說,今年年底,三鋼將添置兩臺全新的變電機,三鋼用電有望實現自給自足。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莊惠鵬的青春,至今回憶起來都是滿滿的充實感。他說,年輕人要謹記“活到老,學到老”。 “心在哪兒,結果就在哪兒” “年輕人得做有心人,遇事多思考、多總結才有創新。即使事情再簡單,如果只是毫無意義的重復,也永遠不可能進步。”今年48歲的葉凌飛,是名副其實的“鋼二代”。 1991年,不到20歲的葉凌飛從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三鋼高線廠做一名鉗工,負責設備的檢修、維護、裝配。工作中的他,善于思考和總結經驗。同樣的活,經他之手,總能干得又快又好。 2000年左右,高線廠的吐絲機經常出問題。為此,葉凌飛仔細琢磨了很長一段時間,并制作了改善設備緩沖的一個小裝置,有效改善了難題。2012年,葉凌飛還發明了“熱矯直機旋轉接頭”,并申請了國家專利。 “福建省閩光杯鋼鐵技能比賽”中榮獲裝配鉗工第一名、“青工五小創新大賽”一等獎,金牌工人、金牌工匠、福建省第三批優秀“百人計劃”技能大師……這些榮譽無疑是對葉凌飛專業技能的肯定。 “青年人要進步,首先得對自己有合理的定位,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內心浮躁。”1997年,郭建騰成為三鋼的一名軋鋼工人。至今,他已兢兢業業工作了20個年頭。 “剛開始,我也浮躁。慢慢地才發現,只要沉下心來,各行各業都能有一番作為。”郭建騰說,剛參加工作時,輥環一到晚上八點就裂開,表面黑漆漆的。每到那個時間段,寧愿不開工。 后來,他和一位老前輩開始認真查找原因。當發現滾環上有油漬時,他們猜測可能是水冷卻不夠造成的。采取措施后,當月,三鋼生產的1500余噸二級鋼中,他們班組僅占100余噸。 小小的成就感,激發了郭建騰學習業務技能的欲望。此后,他開始在整條生產線來回走動,認真觀察,聽異常。每次交接班,他都主動詢問同時是否遇到什么難題,思考解決辦法。 “十年磨一劍”,郭建騰的業務水平突飛猛進。成品組調、副班長、工段長……郭建騰的付出,慢慢得到了回報。2016年,他獲評“三明市勞模”。今年,他又獲得“福建省勞模”的榮譽稱號。 “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干到最好。因為心在哪兒,結果就在哪兒。”致敬青春,葉凌飛、郭建騰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