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田園變公園 風景變“錢景”
2018-05-16 11:50:30方煒杭?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邊村村民李時運,此前試種1畝紅米,每公斤售價20元,是普通優質米的數倍,這回他果斷擴大種植15畝。 錦繡梯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祥前說:“梯田核心村將以田地、專項扶貧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梯田保護開發。景區門票收入及旅游業態將以分紅的形式返回給農民,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 保留傳統的生產方式,也保留下傳統農耕文化。聯合梯田還保留著耕牛節、伏虎廟會等農耕時節的慶典儀式,農耕文化融入當地農民四季生活。梯田人家傳唱的山歌、農諺,宋代大儒朱熹留下的古詩詞,以及這些傳統文化節日都已編入尤溪縣中小學鄉土教材。觀景之外,游客在尤溪可以品朱子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 “我家在景區,表面是賣風景,其實賣的是文化。既然文化是最好的風景,那又何須大拆大建。”尤溪縣委書記楊永生說,處處是景并非處處造景,因地制宜,科學謀劃,不管本地居民住在哪里,都像住在景區一樣,青山縈翠,碧水流云,整潔美觀,秩序井然。近年來,尤溪先后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和福建省全域旅游試點縣。 觀念轉變也需制度跟進。2016年,尤溪縣首次將旅游工作納入鄉鎮年終考核體系——總分100分,旅游占7分。以“六不六多”為標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里的寬馬路,不過多使用水泥鋼筋,不在門前屋后搞過度硬化;多依山就勢、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莊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 新思路新主體新活力 放眼尤溪,一個包含“一心、兩帶、兩體、五區”,輻射全縣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以旅游綜合服務中心為核,東部鄉村文化體驗旅游帶、西部生態休閑康養旅游帶聯動,東、西部田園綜合體為睛,鄉愁風情體驗區、農耕文化體驗區、鄉村休閑度假區、綠色康體養生區、山水生態休閑區互動發展。 尤溪口鎮,位于尤溪河匯入閩江的匯合處西側,水口水庫上游,是尤溪縣乃至三明市通往閩江的唯一口岸,人口僅890人。去年以來,鎮里陸續開展了主街道白改黑、人行道景觀提升、房屋立面修繕、燈塔公園等一系列基礎提升工程,并結合庫區移民小鎮特色,規劃打造漁樂小鎮。 “整個鎮變了一個樣,非常漂亮!”在鎮上開漁家樂的鄭金旺,瞅準商機,大刀闊斧著手改造提升。目前,漁家樂正重新裝修,計劃這幾天重新開業。 “有山有水有文化,家鄉這么美,沒有新業態怎么行?”在尤溪,像鄭金旺這樣的“新農人”越來越多。蔡華續去年返鄉帶頭成立了桂嶺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看中的正是洋中桂峰村的“錢景”。 眼下,桂嶺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福建五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開合作,計劃創建生態循環休閑健康智慧農業園區,總面積8000多畝。目前,已實現土地流轉4000多畝,打造集生態循環有機種植養殖農業、農產品粗加工、休閑游樂觀光、農耕體驗、農業文化實踐教育、養身健康、民俗民宿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園區。 “新農人”們謀劃跳出山水,深入挖掘尤溪本土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和鄉土文化,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創建休閑農業品牌,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景點。 目前,悠游下村、萬畝吉祥茶文化園等10多個重要建設項目正在加快打造;15條精品旅游路線、二日深度游線路、外部旅游線路設計等多元化線路已經形成。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