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聯村黨委”建設側記
2018-05-23 10:14:09劉莉婷 聶藝璇?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曉卿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唱”好兄弟大合唱 “聯”出發展新活力 ——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聯村黨委”建設側記 ●劉莉婷 聶藝璇 沙觀球 “高山坊村,上墻自然村飲水工程,需建小坑水壩一個、過濾池一座,申請資金3.5萬元”; “鄧坊村,農民公園亮化、防洪堤修護,申請資金6萬元”; “陳坊村,馮源自然村飲用水水壩重建、主村亮化,申請資金5.2萬元”…… 5月15日,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聯村黨委微信群,陸續彈出“聯建村”各村訴求。群主即常口村黨支部書記、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及時查閱微信群內容,針對群成員提出的困難和問題逐條回復并著手解決,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常源、元坪、高山坊、陳坊、鄧坊6個村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相似,但過去卻因各村之間自我封閉和分割狀態,導致各自唱著“獨角戲”,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各村的發展。現如今,6個村擰成“一股繩”,“唱好兄弟大合唱”,實現了資源共享、聯合發展。這得益于去年將樂縣首個聯村黨委——常口“聯村黨委”成立。 “以常口村黨支部為核心組建的常口‘聯村黨委’,發揮了常口村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引領作用,推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引導了聯村抱團聚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步發展。”張林順說。 堡壘共建“小組織”變身“大團體” 今年3月,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初次盛開的百畝油菜花,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在油菜花朵朵綻放的同時,“聯村黨委”首次農產品展示展銷,同樣引來不少市民駐足。高山坊村的雪蓮果、竹筒酒,元坪村的白饅頭、糍粑,常源村的燒麥、仙草凍,鄧坊村的年糕,陳坊村的白粿……6個村10余種特色小吃,讓市民目不暇接。 然而,在6個村聯建前,各村能像現在這樣一起共“聚”發展合力,共“謀”致富良策,卻是難得。陳新鵬便是其中一位見證者。自去年他到將樂縣高唐鎮任黨委組織委員、聯村黨委第一書記后,讓陳新鵬感觸最深的便是,常口村距將樂縣城15公里,水域寬廣,林業資源豐富,但近年來,受地理環境、資源條件制約,村財增收乏力,而周邊的常源、元坪、高山坊、陳坊、鄧坊5個建制村又因人口少,很多基礎設施都不完善,發展同樣難以為繼。 “單純按地域、以建制村為主的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想要突破發展‘瓶頸’,揚長避短,整合優勢資源迫在眉睫。”陳新鵬說。 如何實現6個村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促進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填補“劃村分治”形成的工作“空白”,達到效益最大化?高唐鎮的做法即是創新基層組織設置,采取“1+X”模式,共同推動黨建基礎好、經濟實力較好的常口村與周邊5個村共同組建“聯村黨委”。 “歷史上,這6個村有著深厚的淵源,本就是兄弟一家親。”陳新鵬解釋道。原來,在1979年以前,常源、元坪、高山坊3個建制村本就同屬于一個生產大隊;1997年以前,鄧坊村和陳坊村同屬一個村,統稱鄧坊村。基于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統籌協調、資源整合、“一體”發展的思路,以強村幫弱村,大村幫小村的“聯村黨委”應運而生。 “聯村黨委”讓“小組織”變成了“大團體”,為各村資源整合開辟了新渠道,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校聯建的黨建工作新格局確立。 “抱團”行動“小力量”凝聚大發展 去年,高山坊村第一年種植雪蓮果,試種10畝,產量2萬多公斤。但由于沒有對接好銷路,導致雪蓮果滯銷,愁壞果農。焦急之時,“鏞農先生”向村民拋出了橄欖枝。 “‘鏞農先生’是一個電商平臺,由我村村民組建于2017年2月。”據陳坊村支部書記張光松介紹,該平臺采取互聯網+農業+合作社+專業戶的模式,對接當地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幫助農戶拓寬百香果、紅菇、竹蓀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線上銷售,解決村民種植的后顧之憂。 “多虧了‘聯村黨委’,果農們在‘鏞農先生’的幫助下,以每公斤6元的價格銷售了滯銷的雪蓮果。今年,村里擴大雪蓮果種植規模至30畝,預計產量5萬多公斤,希望能借助此平臺再打一場漂亮的銷售仗。”高山坊村支部書記高長貴說。 幫村民“搭臺”,讓農產品“唱戲”,解決果農們的銷售難題,僅是常口“聯村黨委”產業發展聯動、發展利益聯享,“抱團”行動,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一個縮影。 自常口“聯村黨委”成立以來,在布局上,始終堅持“一盤棋”“齊步走”的發展思路,整合區域資源,發揮常口村輻射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同時,聘請臺灣寶灝工作團隊對聯建村的種、養產業進行統一布局,對聯建村區域內的環境治理、公共設施進行統一設計,著力培育“一村一品一特色”。 除此之外,在特色農業方面,“聯村黨委”還以鄧坊村為中心,輻射帶動聯建村,大力發展精品水果采摘園、苗圃種植園、有機稻種植等,打造“山上是銀行、山下是糧倉”的格局;在鄉村旅游方面,對接縣旅游總體布局,以常上湖水利風景區規劃為重點,將常源村、元坪村、高山坊村、陳坊村、鄧坊村納入常口村旅游規劃,大力發展城郊鄉村旅游,推動產業升級。 “抱團”行動,取長補短,高唐鎮6個村“小力量”正凝聚著大發展,讓農戶增收有了新盼頭…… 跨村聯建實現“1+1>2”效應 農村飲水安全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高唐鎮聯建的6個村也不例外。如何保證聯建村飲用水供應充足、水質安全,是村干部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高山坊上墻自然村,現有農戶8戶,常住人口42人。 “原先,村民為解決飲水問題,就用毛竹管從山上引水到自己家中。然而,這樣的簡易取水裝置,一遇下雨天,水就非常渾濁,甚至出現斷水的情況。”高山坊村支部書記高長貴感慨道。 由于裝置簡陋,兩年前,一場山洪便將村民搭建的毛竹水管沖壞了。從那時起,高山坊上墻自然村就和常源村頭自然村共用水源。 “兩村是‘鄰居’,借用水管順理成章。雖然村頭村現只有農戶5戶,常住人口16人,一旦在外務工的村民過年返鄉,兩村的生活用水量,就會變得非常緊張。”常源村支部書記高佑明擔憂道。 為實際解決上墻自然村村民飲用水問題,高長貴提出了修建飲用水工程方案。然而,修建這個飲用水工程大約需要3.5萬元,對于一年村財收入只有5.15萬元的高山坊村來說,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聯村黨委”成立后,黨委書記張林順了解到相關情況后,便向金湖電力有限公司積極爭取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到位后,就會從中撥款用于上墻村的飲水工程建設。”張林順說。 解決飲用水問題,實現基礎設施聯建,僅是常口“聯村黨委”開展區域化“大黨建”的其中一個方面。 依托聯村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積極發揮聯村婦聯、老年協會等群團組織作用,制定聯防、聯調、聯處預案,實現鄉村治理聯動,讓村民自治活起來,則是“聯村黨委”聯合發展的另一有力舉措。 過去,常源村二級電站發電用水與常口村云衢山漂流用水出現矛盾,多次協調無果。“聯村黨委”成立后,多次召開協調會,召集兩村簽訂用水協議,妥善解決了兩村因水資源造成的多年糾紛。 “在‘聯村黨委’人居環境齊抓前,村里的生活垃圾都采取集中焚燒,這造成了極大地環境污染。目前,我們村和陳坊村正著手建設垃圾中轉站,構建‘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這將徹底改變農村垃圾焚燒現狀。”鄧坊村支部書記肖劉財說。 黨建工作聯抓、基礎設施聯建、產業發展聯興、矛盾化解聯調、發展利益聯享、鄉村環境聯治、村企村校聯動……將樂縣高唐鎮6個村的聯合建設,發揮了1+1>2的效應,村民的幸福指數也隨之不斷攀升,一幅幸福、美麗、溫馨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