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瓷廠變身美麗的村莊
2018-07-19 10:48:36?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采錄:林生鐘 大田縣奇韜鎮永德村,曾經是省內著名的日用瓷器產地,因之前地處洋地村內,人們習慣稱其為“洋地瓷廠”。這個成立于2003年6月的嶄新村落,總人口約500人,山場面積1.86平方公里。然而,小村的歷史卻極其悠久,縣志記載: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德化、永春等地的陶瓷手藝人,入住洋地,他們半工半農,建“山頭窯”燒制瓷器銷售,后改進為“階梯窯”和“龍窯”,生產的金鐘、大洋孟、三寸碟、酒瓶、壽字盞等30余種,工藝精良;民國38年,瓷器銷往福州東城碗行,部分轉銷國外,年銷量達20多萬件……為了探究這里的陶瓷文化,筆者在二十年間三訪其址。 瓷廠古事 “舊窯群建在山坡上,四周山林環抱,樹木茂盛,溪水流過坡底,窯工們砍木頭和取水做飯、做瓷,都非常便利……”2000年,我獨身一人來到洋地,那時的瓷廠已經停產多時,幾位老者領著我四處觀看,介紹著之前的人和事。 他們說,這里的古窯分兩種,龍窯容量小,造型也簡陋,但階梯窯非常壯觀,許多單獨的燒成室依山勢抬升,串成一條整體,越靠近山頂的容納越多。窯墻是用紅磚砌筑的,半圓形的磚拱沿窯體縱向筑起,拱腳連接在窯與窯的隔墻上,每間放一門供操作者出入,一條窯一次性能夠裝下5萬多件的半成品。 采土、水碓、淘洗、晾干、錘煉、成型、烘干、上釉、裝燒、彩畫、烤花……瓷器的燒成工序復雜,古人點著油燈鉆洞挖礦,人工把瓷土從山里搬至工棚內晾干,經過一晝夜的連續水碓,舂成粉末挑到溪邊淘洗,沉淀成泥漿后再用木桶裝進山洞滲排晾干結成硬塊,半個多月之后才被送進成型工場。若含的水分高了,要用淘汰的模型去吸收,然后攪拌捶打,摻進泥堆直至干濕度均勻方可接著使用。燒瓷的溫度先由小漸大,接著從大至小,時間2至3天。 洋地瓷器的制造技術吸收了宋瓷的優點,白瓷胎致密,透光性好。其模具制作的原料用淘洗好的瓷土、紅泥混合成,模心及表層用瓷土捏制,余下的純紅土塑制煅燒。拉坯的設備有手拉車和腳踢車兩種,轆轤旋轉后,工匠沾過水的手掌和刀具把泥坯拉出器型。青釉配制用石灰和谷殼一起煅燒,與最好的瓷土對半攪拌。經過這些精心制作后,手工彩繪上紅花、藍花、花鳥等等,它們與接壤的尤溪新陽碗廠、永安貢川下甘地作坊,曾經創造了三明境域陶瓷生產工藝的典范。 見證產業繁榮發展 舊時民窯的發展,得益于官方的鼓勵。明朝中葉,政府對陶瓷生產實行“官搭民燒”管理制度,工匠的積極性增加,陶瓷生產空前繁榮,精細瓷器的燒造技術有了提高。一些入遷洋地的外來窯戶自燒自售,資本較豐富的與有足夠生產經驗的人家,開始規模生產。 1951年,大田縣政府接管了洋地村兩家地主瓷窯,組織部分瓷農入股實行集體生產。到了1958年7月,政府再次把分散在村中的瓷匠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大田縣地方國營瓷廠”,所有職工給予居民待遇。瓷廠新建了成型車間,購置碗機車,以水車為動力帶動碗機旋壓成型,改變了過去靠腳踩轆轤車和手拉坯成型的舊式操作工藝。此后,瓷業在規模、技藝、質量和花色等方面發展迅速。 1959年瓷廠試制“英碗”出口,此后燒成車間45米長的龍窯建成投產,古階梯窯淘汰。之后又新建了鋸鑿型車間、匣缽車間、彩花車間、電隧道窯和烤花爐等,洗土車間增加了球磨機和真空練泥機、螺旋攪拌機等設備,成型車間改用雙頭滾壓機制坯,生產率得到提高。1978年,瓷廠生產日用瓷器311萬件,出口瓷器250萬件。 幾經技改的洋地瓷廠,生產規模持續擴大。1981年,經省輕工廳陶瓷研究所設計,年產瓷器1000萬件的冷煤氣隧道窯興建。1987年形成機械生產線,瓷廠成為全省十家重點瓷器出口廠之一,50余種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地。瓷廠當年有職工580多人,企業辦起了小學和中學,招收職工子弟及附近村鎮的孩子來就讀。 筆者日前再次到永德村實地調研,據同行的大田縣政協副主席陳慶建回憶:“洋地瓷廠是縣屬拳頭企業,技術力量雄厚,20世紀80年代省政府辦公廳所用的水杯和日用瓷器,全部由洋地供應。”當時,他是縣財政局派駐瓷廠蹲點的干部,多次參與企業建設,繁榮的景象至今難忘。 2000年,改制后的企業破產。2003年,瓷廠更名為“永德村”,取村民來自永春和德化的意思,居民全部轉歸為村民。現在,沒有了產業和土地供養的村人,紛紛外出謀生,技術骨干大量流失,他們與當年的先祖一樣,再次創業,把異鄉當故鄉。而住在村里的人已經不足90人了,基本是退休工人。現年54歲的村主任劉梨養比書記大一歲,他自我戲謔:“我們已經是留在村里最年輕的人了。” 百度查不到的詞條 “一都楊,二都到麻洋……”去年重返洋地瓷廠,我走了與十多年前不同的路線,沿著洋地村水泥新路下山,車行至半山腰處,前方現出一排磚房來。樓的大小高矮一致,木條屋檐托起瓦片一律斜向山口,雨水從破洞漏出,墻縫里長出了蘆葦以及綠蘿。粗石塊鋪成的巷道可以行車,許多殘瓷堆滿墻腳,陽光走下墻根紅、綠、灰、白四色斑駁,把偌大的廠區拼裝得古香古色。若不是經人提醒,我斷然想不起這就是昔日的瓷廠。 我見到了正在村里生產強化瓷的劉梨明,他是劉氏家族的第11代孫,也曾經是國營瓷廠的廠長。企業改制下崗后,劉梨明也一度外出辦廠,但他舍不得丟下老祖宗的基業和手藝,借了親戚朋友的錢,最終還是回到村中重操舊業。產品出口歐美,卻無奈負債累累。 村書記劉思謹向筆者轉述:這個“一都”過去屬尤溪縣轄地,歷史上居住過周、楊等姓先民,相傳一都的楊姓居民達數千眾,范圍分布自洋地岬水口以下,至尤溪縣管前鎮的西西口。后來又有莊、陳、曾、劉、謝、胡、徐、林等姓的瓷工陸續遷入,其中劉姓肇基于1860年,人口最多的是彭姓,他們的祖籍均在永春縣和德化縣張坑等地。這群生活在被喻為“上府”大田“后路”文化圈里的“下府”瓷匠后人,因時因地風俗漸異,但始終保留著講閩南話,民間信仰初一、十五拜土地公。村里的許多古老地名仍在沿用,如“羊仔路”“破籮口”……但遺憾的是,當我打開百度引擎搜索“洋地瓷廠”或者“永德村”時,詞條里的基本信息都沒能找全,就連奇韜鎮的主頁也見不到“陶瓷”字眼。 在村部一側,白瓷土上種著青玉米,這是“舊村復墾”的產物,原來的幾條階梯窯被毀壞并且蕩然無存。往前50米是尤溪縣的碗廠村,碗廠村民來自德化,永德村人為永春籍的多。與洋地村交界處是海拔1160.8米的永仙峰,山上泉池邊建筑“永仙寺”,供奉“清水祖師”,村民稱“永仙祖師”。 同行者說,挖掘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基礎設施,是吸引項目落地和造福于民的開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過程中,有些時候“無為而治”和不大拆大建,起到的效果未必就不好,比如把瓷廠與村莊的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切實保護好了,讓文化里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揮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其作用離鄉村振興還會遠嗎?時間走遠了就成了歲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