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鄉村老師的住房夢
2018-07-20 10:00:49賴全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賴全平文/圖 1995年大學畢業后,我從繁華的省城福州回到了閉塞的家鄉小鎮,成了一名鄉村教師。 寧化安遠中學地處偏遠山區,師生住房一向緊張。老師們往往三五成群地擠住一室。學生宿舍擠不下,許多男生竟被安排到教室里睡覺,晚自習后課桌一拼,也便成了他們簡易的床。白天,教室后面堆滿學生的被褥,花花綠綠的。我與四名新老師共同擠住在一間老教室內。起初我覺得大家擠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挺開心,時間一長,難免磕磕碰碰,加上缺少私人空間,煩惱事也多了。一個炎熱的中午,面對女友的突然造訪,瞅著狼藉的集體宿舍,還有那些袒胸露腹的同事,我很尷尬,也很無奈,只能苦笑著拉起女友往外跑。 1997年,我從集體宿舍遷出,搬進教工宿舍樓單間居住,那是何等的驚喜和自豪。小樓坐北朝南,冬暖夏涼,前有一條寬闊的走廊,爬滿綠藤,常年掩映在大樹底下,極富詩情畫意。長長的走廊,曾留下過我和學生交流談心的溫馨記憶。小樓背面,正對半山坡的一畦菜地,空曠幽靜。我的書桌,就長年橫亙在后墻窗前,正對著那畦菜地,我的教學之路兼文學之旅一如那片菜地,春華秋實,綠意盎然。 那是一幢建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教工宿舍樓,二層高,磚瓦結構,人稱風雨樓,斑斑駁駁的,極顯歲月的滄桑。后來,被上級部門多次鑒定為危樓,不能住人,住在樓里的老師和家屬陸續搬進了窗明幾凈的新居。 2005年,學生新宿舍樓正式投入使用,從而結束了寄宿生“白天上課在教室,晚上睡覺在教室”的歷史。2009年,風雨樓拆了,我也搬進了臨時宿舍,毗鄰學生宿舍,共內外兩間,一間為臥室,一間為書房。那時女兒已在我身邊念小學,略顯擁擠。沒了風雨樓,校園里也就多出一片空地,宛如一道扯裂的大缺口,裸露出耀眼的黃土地。住了十二年的老樓,風雨飄搖,早就盼著拆除,可真拆了,我竟有些難以接受,心中空蕩蕩的。 2007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師生新食堂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教工宿舍樓正式落成,我終于搬進夢寐以求的小套房,開啟了新的校園生活。 2013年2月,因組織需要,我借調縣委報道組,離開了安遠中學。18年來,我蝸居校園,幾易小家。每次搬遷都伴隨著校園的拆舊建新,見證著校園的日新月異,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進城后,我多次與公租房失之交臂,不得不租住民房,三次搬遷,居無定所。房價一天一個樣,天天飆升,我只能摸著薄薄的錢袋望房興嘆。 寧化縣禾坑尾限價房小區是縣委、縣政府2013~2015年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2013年動工建設,2017年3月竣工。該項目由福建省開輝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承建,總建筑面積16.9萬平方米,綠地率35%,單體建筑15幢,總套數1308套,總投資4.6億元。2015年,我動用公積金,忍痛在城關購買了一套政府限價房,面積不大,卻是三居室。我貸款30萬元,計劃20年內分期歸還貸款,有公積金作后盾,并無還貸壓力。按計劃還貸,雖無人情負擔,但第一次做房奴,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為了償還公積金貸款,力爭提前還貸,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理財觀,節衣縮食,開源節流。 在縣城購買套房后,長年漂泊在外的妻子終于返鄉創業了,既能照顧念書的女兒和年邁的父母,也結束了夫妻多年來牛郎織女般的兩地生活,一家人團圓了。 令我欣慰的是,在縣、鄉統一規劃和扶持下,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偏遠的大山深處,屋舍整齊劃一,年邁的母親也搬進了窗明幾凈的磚砌小洋樓,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多次重返安遠中學,感受校園日新月異的變化,令我感慨,催我奮進。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站在寬敞的陽臺上,眺望著鱗次櫛比的縣城高樓,聽著遠處飄渺的歌聲,我心中正繪起一幅更新更美的生活藍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