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武:轉化科技成果助力林農增收
2018-09-06 09:32:51許琰?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8月20日,在沙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內,康永武一手拿著本子查看數據,一手“噼里啪啦”地敲擊著電腦鍵盤,他正在錄入細葉青蔞藤相關數據表。 春、夏季是林業育苗、扦插的季節,在最忙碌的時候,10天左右的時間,康永武和團隊要配合著林農一起扦插20多萬根苗,最近大家每天往返在山林和辦公室之間,忙著采集樣品、統計數據、錄入分析。 細葉青蔞藤,沙縣人也叫它“穿山龍”,其藤莖是我國常用的大宗中藥材,還是沙縣小吃燉罐的重要配料。據沙縣小吃集團統計,全國各地的沙縣小吃店每年對“穿山龍”干品的消耗量在100噸以上。 龐大的需求量,讓野生的“穿山龍”遭到大量采挖,幾乎絕跡,其價格也水漲船高。而此前,有關它的人工栽培、馴化技術和林下經營都沒人進行過研究。 在林業科技推廣中心前,康永武在鄉鎮林業站待了近10年,對于“穿山龍”他一點也不陌生,是否能對“穿山龍”進行人工馴化擴大產量,既滿足小吃業需求,又讓林農多一條增收的路子?一到推廣中心,這個念頭就涌上他心頭。 起初,由于種苗稀缺,康永武帶著團隊成員一個個山頭走,采集野生的“穿山龍”試種,但是由于缺乏經驗,最早的一批采用剪枝扦插的“穿山龍”成活率不到五成。在對樣本及數據進行大量試驗和分析后,團隊采取育苗再移植林下的模式,這一轉變讓“穿山龍”成活率超過九成。 沙縣鳳崗街道際硋村的姜承水是最早一批試種“穿山龍”的林農,經過幾年發展,現在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300多畝,今年陸續可以收割。“成熟的‘穿山龍’長得很快,像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每畝干品產量在75公斤左右,收購價一公斤20元。幾年下來累計可以收益40多萬元。”姜承水高興地算著這筆致富賬。 從2008年著手研究到2015年開始推廣,經過7年的摸索和試驗,目前,“穿山龍”人工馴養和林下經營已經初見成效,全縣林下套種面積已達5000畝左右,年產值可達300多萬元。 “林業科技研究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要有一輩子研究一棵樹的耐心與堅持,用自己的成果帶動更多的林農致富增收,讓我覺得特別有價值。”康永武樸實地說。近30年林業工作生涯以來,他所研究的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產值已逾億元。 現在,康永武和團隊正在積極開展新項目《特色樹種半楓荷苗木繁育及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研究,半楓荷用途廣泛,既可當作用材林,又具備藥用價值,全省目前尚未找到成片的野生半楓荷,沙縣野外生長的不足50棵且生長分散。 通過野外調研和與林農、合作社溝通合作的基礎上,目前中心已幫助沙縣紅豆苗業專業合作社連續3至4年繁育幼苗10萬株以上,年產值100多萬元。未來將這項經濟效益良好的成果推廣,促進林農增收。想到這,康永武和團隊成員們都干勁十足。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許琰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