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三明人的住房故事
2018-10-26 11:29:03林芳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江濱8幢樓,改革開放前算得上三明好的住宅。(三明檔案) 市直機關住宅區,攝于1992年。 東新五路新建的住宅區,攝于1994年。 1997年12月24日,三明火車站的房改售房交款通知。 三明房改進行時——1997年12月25日,市委機關公布購房繳款額的情景。 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40年三明人的住房故事系列報道之二 ●三明日報記者 林芳芳 詹鐵笛/文 邢保興/圖 2018年,城投廣場開盤,2498組客戶選中了心儀房子,市城投集團員工老程見證那一幕幕激動和喜悅。時光倒回20年,那一年老程花了2.3萬元買下了自己租住了兩年的福利房,擁有了第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激動的心情至今難忘。 從租住福利房到購買商品房,我市實施住房制度改革已走過25個年頭。 告別租住福利房時代 多年來,三明實行的是國家(企業)統包建房,低租分配的辦法,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經多年醞釀,我市根據國家、省有關房改政策在1992年出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并于1993年1月1日起組織實施房改方案,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就此開啟。 最先開始的是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即俗稱的“房改房”,符合條件的職工可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已建公有住房。房改房是國家對職工工資中沒有包含住房消費資金的一種補償,是住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過渡的形式,它的價格不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是由政府根據實現住房簡單再生產和建立具有社會保障性的住房供給體系的原則決定,是以標準價或成本價出售。 市里啟動“房改房”時,老程在三明農藥廠上班,但他并不是最早一批參加“房改房”的職工。因為那時他還沒結婚,住的是單身宿舍,規定里的第一個條件他就不符合。 根據規定,具有市區常住戶口的在職干部、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中的現住戶,才可向所在單位申請購買住房,每個干部、職工只許購買一次。此外,購房還有這樣一些條件:在本市區內有私房或已參加集資建房的干部、職工(含退休干部、職工),原則上不能購買公有住房;凡一戶有兩套以上公房的干部、職工,其中一套住房建筑面積已達到或超過住房控制面積的,只能購買一套,其余住房退回原產權單位;屬于正常工作調動而調離單位的現住戶同樣享受購房權利;干部、職工不允許以本人名義在本單位或原單位為子女或他人購買公有住房。 1996年,老程結婚后分到一套碧湖三農二福利區里的單位福利房。1998年,在單位理清土地轉讓金等問題后,他和同事們終于搭上了“房改房”的快車。 “當時買公房不是你想買多大就買多大的?!崩铣陶f。 記者查閱了《三明市城市建設志》,當時住房控制面積有關文件規定是這樣劃分的:一類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積在45平方米以內,適用于廠礦企業、事業單位的一般職工;二類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積在50平方米以內,適用于縣以上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一般干部;三類住宅,平均每套住宅建筑面積在60至70平方米以內,適用于縣、處級干部、工程師、經濟師、講師、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以及相當于這一級別的中級知識分子;四類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積在80至90平方米以內,適用于廳、局、地區行署一般干部、高級研究員、高級經濟師、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主任醫師以及相當于這一級別的高級知識分子。 而對售房建筑面積的定價也有規定,例如,1984年前建造的磚混結構的單元套房,每平方米建筑面積售價不得低于170元,框架結構提高10%,公共樓梯、過道不按戶分攤、不列入住房建筑面積。1985年至房改前建成的房屋售價平均每套增加3%,磚混結構的每年增加5.10元/平方米。 當時,為了促進房改順利實施,市里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在規定實施一年內購房的,實行房價八折優惠。一年后購房的,每遲購一年優惠率減少5%。同時實行工齡房價抵交購房款,截至購房年份止,每年工齡房價補貼60元。一次性交清購房款的,給予應付房價25%的優惠;分期付款的,首次付款額不得低于應付款的20%,每多付10%,給予房價3%的減免。剩余部分從月工資中按比例扣還,也可以向銀行、房地產信貸部門申請低息貸款或按月還本付息,貸款利率可以根據還款期限長短確定。 住房制度改革的腳步在1999年加快。當時,市政府結合三明實際制定了《三明市區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設的實施方案》,完成1993年房改售房的銜接工作。 有這樣一組數據,2001年底,屬于三明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產權的住房共1044套,已參加房改的1016套,房改率97.32%;“兩證”辦清并發放到住戶手中的占已房改數的98%。 至2005年底,市區累計出售公有住房4.2萬套。同時,為了緩解大中型企業職工的住房壓力,推進集資合作建房,市區當時批復了集資建房129個單位,8657套住房。租住福利房時代漸漸落下帷幕。 老程也在“房改房”大潮中,購下了租住的64平方米房屋,按標準價算需要2.5萬元,但最終他只花了2.3萬元,這省下的2000元,得益的正是公積金制度的出臺。 公積金制度出臺助力住房消費 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啟動一年后,我市開始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三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成立后,對全市住房公積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制度、統一核算。從1994年3月15日起,市區所有行政和企事業單位及職工均按照“個人存儲、單位資助、統一管理、專項使用”的原則交納住房公積金。1997年,我市全面實施住房公積金制度后,全市1780個單位11.5萬人繳納公積金,當時市本級單位、個人住房公積金繳交比例分別為5%。至1999年7月,繳交比例提高到各8%,2009年1月,繳交比例提高到各12%。 為支持住房消費,1998年起,三明各縣(市、區)相繼向職工個人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貸款額度也不斷提升,從最初的雙職工首次購房最高可貸款4萬元提升至如今雙職工首次購房最高可貸款50萬元。 記者從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查詢了解到,啟動公積金貸款的第一年,公積金中心共辦理了13筆貸款。潘先生是第一位公積金貸款人,所購樓房名稱是三明市政府建行其他房,樓盤性質為拆遷安置房,1998年8月1日潘先生貸了1.6萬元,貸款時間為96個月。 市公積金中心政策法規科科長邱和平介紹,在最初的幾年,公積金貸款主要就是用于購買拆遷安置房和房改房。 老程買“房改房”時也用了公積金,當時抵扣了2000元房款。而2006年換房時,他也貸了公積金,“如果沒有公積金貸款,房就換不成了”。當時他購買的第二套房總價20萬元,他們一家貸了7萬元公積金,貸款年限7年,每月還款560元。 從啟動公積金制度,我市不斷推出公積金惠民新政策,如今的公積金已不局限于購房貸款,還有了租房、大修住房等功能。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全市公積金實繳人數為222316人,累計貸款總額2118254.19萬元。 憑經濟實力買房時代 2000年,是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又一關鍵年。這一年,我市建立房改房二級市場,市政府制定出臺《三明市區已購公有住房上市交易管理暫行規定》,允許市區房改房上市交易,刺激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老程又搭上了這列快車。 為了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2006年,老程一家將換房提上了日程。當時他們看中的房子就是徐碧重機福利區的集資房。 經過討價還價,最終賣家同意以20萬元出售82平米的房屋?!爱敃r我們可支配的存款就只有1.5萬元?!崩铣陶f,沒有選擇只能賣掉房改房。1998年花了2.3萬元的房改房,2006年賣了6萬元。 這次的購房體驗,老程最大感受就是,挑選房子有了更大空間,政策約束購房者的地方少了,買什么樣的房最主要的還是自身的經濟實力。 從1993年開始,為了貫徹實施國家關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決策,加大以住宅建設為主的房地產投入,我市已全方位啟動住房消費市場。當時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三明市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國有單位為主體,也出現三明藍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私營房地產開發公司。 1996年始,民營資本大量涌入房地產行業,成為三明房地產開發建設的主體力量。開發建沒的項目以小區商品房為主,如三明市天元置業有限公司開發的“高巖”小區一期工程、、三明市華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沙洲新村和下洋新村等。 1998年,國家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單位紛紛籌集資金買房或者建房,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三明市房地產業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同年,全市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61億元,竣工面積19.16萬平方米。 而老程也不再是三明農藥廠的職工,幾經輾轉,他進入市城投集團,成為房地產企業的員工,開始見證房地產業的風云變化。 不說遠的,就說今年備受關注的城投廣場項目,人們熱議的有它必須得公平公正搖號選房,而在今年《關于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出臺前,登記城投廣場一期的客戶有6000多組,新政出臺后降至4703組等等,而這些熱議話題正是房地產市場對調控政策的反映。 “出臺一系列新政,就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讓百姓在購房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感?!笔凶〗ň窒嚓P負責人如是說。 記者手記: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保障每個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實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幫助單純依靠市場解決住房有困難的群體。2000年開始,我市開展廉租住房制度建設,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這也是我市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如何實施住房保障制度,困難群體在這項改革中如何獲益,記者將繼續關注百姓親歷改革開放40年的住房變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